2016年3月19日,在都江堰,我完成了人生第一次馬拉松,時間是4小時41分。
前一天晚上董卿在朗讀者中的主題就是:第一次。很是應景!
全程跑在8點30開始。
小雨,天氣有點冷,我穿著短袖,裹著主辦方提供的一次性雨衣,
提前10多分鐘在亢奮的人群中等待,冷意少了許多。
1萬多的人群中,有一半來自省外。
聚在一起,為了42.195公里的跑程以及未來3-6個小時的體驗。
我沒有擠在起跑線附近,倒計時結束,順著人流往前挪動,
經過上百米才有稍微松動的周邊空間,對于起跑線里洪水開閘的瞬間,只有通過想像去感受。
終于站在了馬拉松全程的道路上,跑步算是本人的業余運動,因為最簡單。
兩個月前,在一幫跑友的鼓動和酒精的催動下,報了個全馬,
既然有了目標,就想達成,平時的訓練還算按部就班,
上周剛剛一個星期的出差,17日抵蓉,掂量自己的狀態。
能堅持跑完嗎?
正想著給一個放棄的理由,前一天去體育館拿參賽資料,現場的氛圍著實熱烈。
有個一個玩賽到底的標牌觸動著我,想想,還是拼一把吧。
人生能有多少第一次,不要浪費。
由于是首次比賽,從馬拉松老司機里獲得重要經驗是,前面20公里要壓著跑,
不要用力過猛。于是,我和一位也是首次參加的跑友組成了一個小隊,
按照6分30速度在人群中前行。
前12公里跑道在市內和都江堰景區,道路狹窄,速度沒有拉開,人頭涌動,
周遭的群眾和商家很是熱鬧,一直喊著加油,他們通過這種形式也參與了萬人馬拉松,
壓著速度的原因,我一直靠著邊沿,迎面而來是各個街道的拉拉隊,
我有意識地給他們一些回應,尤其對于在雨中的小朋友們,一個擊掌或是一個眼神,
大家都需要加油和鼓勵。
12公里開始,到達了環山旅游線,視野開拓,人群開始拉開,
無意中,我跟本來約定一起跑的跑友散開了,覺得今天狀態不錯,就放著膽加快了速度。
接下來的路程,我這樣規劃,25公里作為階段目標,進行第一步補給,
25公里到35公里是整個行程四分之三左右,是最難的階段,要做好攻堅的準備,
跑完35公里,做第二次補給,進行最后的堅持,這樣應該能夠順利完賽。
比賽的整體進程基本按照規劃走。
15公里到25公里是風景最優美,也是跑得最為享受的一段,雨也停了,感覺身體一直在釋放多巴胺,有一種力量牽引著往前。
當然,風景除了路邊的油菜花,近處的青城山,還有身邊的跑友們,
真是男女老少,形形色色,這個春天,選擇了同樣的形式與大地互動,與身體溝通。
當覺得自己跑的還不錯,甩開了后面幾個說說笑笑的小年輕跑團,正要一陣得意和放松時
前面總有獨特的身影和節奏感強的步伐,他們是跑步洪流中的獨行俠,步姿優美,目光堅定,是跑步的終極愛好者!
看到他們,真正感受到跑步的魅力所在。
25-30公里是上下坡階段,跑道設計在青城山的大門。
此地,迎面看到了盲跑者,我想到的詞不是勵志或者堅強,而是平等和包容,馬拉松跑步以一種最簡單的形式在山水間,在道教之地,闡釋了一個最容易忽視的價值---生而平等。
跑完25公里,對于此次全程,我已經心中有數,接下來就是咬牙堅持,只要向前挪動一步,就少了一步。
一個奇怪的現象是,從30多公里開始,從青城山進入市區,
兩邊的啦啦隊卻越來越稀疏。
而到了最后的5公里,身邊給你喊加油的幾乎沒有,只有自己給自己鼓勁。
這跟電視上看到的不一樣:最后沖刺的3公里應該是人聲鼎沸才對。
完賽之后跟一個跑友聊到此事,深有同感。
我想到的解釋是:越到后面,體力越差,許多跑步者身體上沒法堅持,旁邊的啦啦隊會激發意志的力量,讓跑步者實現超越,但同時,也存在身體吃不消的風險。所以,超越是一種需要,量力而為也是一種需要。
實際上,馬拉松這幾年成為一股風氣,3月19日當天,全中國馬拉松賽事就是兩位數,
許多關于馬拉松的質疑自然也不少,一旦有身體不適導致猝死,主辦方承擔不了如此責任。
因此,馬拉松的前半段是超越,后半段是安全。這就不奇怪了。
跑馬拉松,有什么用呢?
去年開始我自己折騰凈化器,全國各地出差,
到上海遇見一位大學畢業后首次相聚的同學,之前在網絡看過其照片,胖得放縱。
現在一身的腱子肉,精力充肺,感覺換了個人,
原來同學這幾年開始跑步,完成了好幾個全程。
我們相聚的形式是第一天晚上分完一瓶白酒,第二天早上一起跑10公里。
他說畢業后幾年一直跑銷售,應酬吃飯多,沒有鍛煉,身體胖得整個人快瘋掉了。
后來職場和家庭方面也出了些狀況,在迷茫時選擇了跑步,
在跑步中重新找回了控制力和自信感,
體會到生命的活力和希望,
“是跑步挽救了我”,聽到此話,我心頭自然地共振。
2015年初,父親得了癌癥,我停下手頭的事情,離開工作的城市,
回到老家地級市醫院陪伴,那段時間,在醫院附近臨時租房子,
我早晨到菜市場買菜之前就是先跑步30分鐘。
或者是一個上午忙完,下午從醫院出來沿著河邊跑。
這段日子,是跑步讓我保持了正常的狀態。
信心傳遞給父親和家人,熬過了艱苦的歲月。
這周,約見了給我空氣凈化器品牌做網站的兄弟,
還有最后幾個頁面要修改,我心急如焚,但是約他了好幾天才見上面。
幾十分鐘談完正事,這位做網站的兄弟開始拉住我
聊他近期一塌糊涂的工作和生活,不知如何面對和改觀。
我只有靜靜地聽著,幫不上任何的忙,
也克制著各種方案和建議,最后,我似乎下意識地說:
“沒事早點起來跑跑步吧,堅持2個月看看”
當沒有其他的外力協助時,跑步就是一種值得嘗試的方案。
它能夠在人面臨麻煩的時候保持一顆相對平靜的心。
老鄧是我在深圳認識的朋友,曾經一起打過網球,后來離開深圳到了老家郴州,
開了一間客棧,平時寫寫文章,跑跑步。
去年都江堰馬拉松時,我在深圳出差,他從湖南來到成都參加馬拉松。
需要坐火車,或者打飛的去到省外某個城市,住1-2晚,就是為了參加一場跑步,
沒有名次,沒有報酬,全是開銷,
這是什么行為?
我當時百思不得其解。
今年的雙遺馬拉松,省外跑友占比超過50%,不是身在現場,也簡直不敢相信。
從經濟和世俗的角度來說,跑馬拉松真是件沒有什么用的事情,
但在各種媒體以及一些企業管理者的語境里,長跑跟挑戰、追求卓越、堅持等關鍵詞掛鉤,這構成一種觀念:馬拉松能夠鍛煉個人意志,為個人追求成功提供某種精神內涵。
我曾經對此深以為然,跑完這次馬拉松,我更加堅定的觀點是:跑步就是跑步,實在不應該跟世俗的功利沾邊。
真正一門心思賺錢的群體會花費更多的精力在其他事情上面,比如:人際應酬、加班做方案、參加各種培訓班等,而不會為了這42公里耽擱一個周末。
而真正喜歡跑步的人,長期以來形成的簡單、直爽、坦誠、不喜應酬和附和的個人作風并不見得能夠在職場和生意場游刃有余,力爭上游。
如果成功的企業家又是馬拉松愛好者,他的成功一定不是因為他步跑得好!
只能說跑步讓他成功的同時保證了良好的身材和發型。
阿文是位理發師,我們在成都同一個跑團,
他說都江堰結束之后,他要報蘭州馬拉松,正在等抽簽的結果,
這次成馬他挑戰了個人PB,3小時59分,蘭州馬拉松他準備跑6個小時,
“為什么越跑越慢?”
?“當做旅游了”。
這就是真正的跑步愛好者,超乎任何的功利!
我突然發現
跑步其實跟文學閱讀、寫字畫畫、攝影旅游很像,他是不需要多少意義的。
如果硬要加上意義,那就是:修身以持志,靜心以怡情!
美國電影《阿甘正傳》里,
很多記者問阿甘:你為什么要跑步?
阿甘莫名地說:只是因為我喜歡跑步。
是的,只是因為我喜歡!
多好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