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本書叫《一切有情,依食而住》。但我更喜歡的是這句話,說明“吃”在我們的心目當中是多么的重要。似乎很多美好的回憶都離不開食品,但這又與食品本身無關,只是缺少了吃的東西好像就不是那么圓滿。
于是很自然的邀約朋友三倆找地小聚。朋友M是那種對衣著非常講究的女孩,衣著可以看出一個人的品味,每次見面,你都能從她時尚,入時的穿著感受到她的重視和不將就。“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一個善良居家的姑娘。朋友R典型工科男,每次不管去哪里,你都見他背個巨大電腦包,包跟背差不多大小,遠遠看去,脖子以下都是包。反倒看他不背包時竟然有些不適應,總感覺突然單薄,“輕浮”了很多,表面上看“撩妹約炮,樂此不疲”,其實“相妻教子,無所不為”-包還是背著的好。三人坐下,因為有了菜,有了酒,話題就活躍了起來。“吃”的文化在中國真是根深蒂固。
一直以來,吃是人類最重要的事情。以前食物是匱乏的,人們為了吃,會爭奪得頭破血流,甚至發生戰爭。到了食品豐盈得過剩時,吃成為人們炫耀顯擺的工具。而現在,吃更是社交,應酬的潤滑劑。我的習慣,認識的新朋友,只要投緣,都喜歡約著一起吃飯。多了一個媒介,少了一些尷尬。而我本身也喜歡吃。以前出差比較多,每到新的城市我很喜歡體驗當地的特色小吃。因為只有當地的小吃才融入了當地的特點,文化和當地人的智慧。反倒對風景不是那么的熱心,風景留于自然,缺些智慧,與人無關。
聊天主要以工科男R為主。工作,育兒,學習。R在公司外派歐洲前,終于找到了自我,找到了方向。興奮的臉上多了一份自信,感覺前面的路一下開闊了起來。為他高興。
“你會不會覺得這只雞做得有些老?” R突然轉頭問我。也許看我很久沒說話,也許是面對美女有些詞窮。反正因為這只做“老”的雞,我們開始了新的話題,聊天得以繼續。這樣的聊天氛圍是輕松的,自然的。我的選項多了起來,我可以喝口酒,可以吃口菜,可以對著興奮的臉說“我覺得你說得對”。
我喜歡去吃,也喜歡做吃。有時閑時在家,我會買些好菜露兩手。這時的妻兒都會很期待,因為他們知道,享受口福的時候到了。其實對自己做的菜,我反倒不絕特別好吃。但我喜歡看著兒子狼吞虎咽的樣子,我喜歡看著妻子面對好菜拿起酒杯小酌的感覺。在滿足了嘴唇的愉悅后,一切的不開心也會隨著歡快的笑聲越飄越遠。而在最開心的那一刻,兒子最乖,妻子最美。
“吃”拉近了我們的友情,“吃”更融進了我們的親情。它不僅僅只是饑餓時的填充物,它更是情誼間的潤滑劑。只有在中國才能把“吃”賦予更多更廣的含義,幾千年傳承下來的文化,讓我們對吃的理解與西方完全不同。裹腹僅僅是人類生理上最基本的需求,而從嬰兒時就有的嘴唇愉悅則是人類精神上的更高需求。在中國,“吃”能讓你感受到物與靈的和諧統一。
不管“親情”,“友情”,一切有情,依食而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