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良知線上學習第1267天印證班學習第337天(第一大組)
志愿:去私欲存天理依良知而行,自省利他致良知。學習踐行印證傳播圣賢文化,知行合一。
【原文】
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茍為后義而先利,不多不饜。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
今天我們開始學習四書之一《孟子》。
《孟子》也是儒家的經典之作,它是戰國中期,孟子和他的弟子萬章、公孫丑等一起著作而成,成為儒家文化經典著作?!睹献印酚涊d了孟子及其弟子政治、教育、哲學、倫理等思想和觀點。
孟子見梁惠王,梁惠王對孟子說:“老先生不遠千里而來,一定是對我們的國家有所高見吧。”孟子對梁惠王說:“大王,何必說利呢?我們只要說仁義就可以了?!贝笸跽f怎么使國家有利,那大夫就可能說怎么樣使自己的封地有利,老百姓就會想著如何對自己有利,這樣上上下下相互爭奪利益,國家就處在危險的境地。
在一個擁有一萬輛兵車的國家里,殺害國君的人一定會有一千輛兵車大夫;在一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里,殺害國君的人一定會擁有一百輛兵車的大夫。如果把益放在前面,把利放在后面,他們不奪得國君的地位是永遠都會得到滿足的。反之,從來沒有講仁義的人,拋棄自己的父母,從來也沒有講仁義的人,不顧自己的君王,所以,孟子和大王說:我們只說仁義就行了,何必說利呢?
通過這段話的學習,感受到我們的焦點放在果上,還是因上,利就是果。每個人都希望有利益,我們懂得了利益到底怎么來,一個國家、一個組織如何治理好,健康發展,需在仁、義上下功夫,厚德載物。當我們仁義做到了以后,所生發出來的利的發發也都是沒有任何副作用的。作為一個領導者,如果只是考慮到利,那么就會上行下孝,每一個人都會考慮到利;反之,如果領導者考慮的是仁義,如何利益到大家,所有人都會從仁義的角度出發,反而會更利益這個國家或者組織的發展。
進一步引申到,我們把自己做好,把擁有的最好的東西給出去,道有多深,術有多高。篤定做印證,無我去付出。
緣分就是如此奇妙,當我們用心感受這一份微妙的變化時,內心會被觸動、感動到。
昨天晚上參加誠意班開班儀式,整個過程覺察內心那份厚實的虔誠,這一刻感受到所說的每一句話都是和內在的自己對話,是如同一位智者在敲打著我的心靈,警示我的靈魂,做好自己,踏踏實實走好腳下的每一步路。
當分享過后與班長溝通時,班長說一直在聽,那一刻我感受到了柔軟的心微微一顫,原來路途不是問題,心與心之間的同頻產生的能量與效應時體悟如此美好。
迎來誠意班開班儀式后,馬上參加第六期點評責善演練的畢業典禮,真的是感受到被圣賢的能量被推著往前走,雖然沒來得及聆聽老師們的感悟分享,但是我們的心始終在一起,因為在短短六周陪伴的時間里,撒下了我們的汗水與辛勤的耕耘。真正體會到當別人給到我們付出的機會時,我們更需要心懷感恩,因為我們比別人多了歷練的機會,而給到我們歷練機會的人恰恰是我們的貴人。
于此同時,第七期的演練已進入到第四周,第八期帶班工作也已經勻速起航,這也迎來我學習以來擔當的小高峰,真正體會到了博仁老師所說的,沒有感覺到累,反而在不同的環境里接觸到不同能量的老師給賦能,如同源頭活水般源源不斷的能量向我的心匯聚而來,提升心的力量。學會了坦然接納面對每一種狀態的呈現,不在心生評判或者因瑣事而產生情緒,去掉小我的私欲,豁達開朗,以一顆良知之心積極面對當下最好的狀態。
字字珠璣,感受到每一個文字都帶著溫度躍入我的眼簾,深入走進我的心里。您的每一句話都是對我的囑托與關心,讓我感受到圣賢文化為我們帶來的不僅僅只是智慧,更是賦予我們內心的那份富足與充盈,用心感知生活的美好,生活將會回饋給我們愛滿自溢的能量,讓我們如同一道光有能力溫暖自己,照亮他人。感恩海英老師家書的引領貢獻。
感受圣賢君子無我的愛,真正的學習就是印證,拿到做到的力量。成為一個值得他人信任,信任他人的人。覺察自己的所思所想,是否是我執,修謙卑恭敬之心。我們無需去證明什么,感受無我利他付出的心。
用心感知生活,與人事物產生內在的鏈接,感受到如春天般復蘇的景象,我在喚醒內在的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