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對越親密的人,我們說起話來越無所顧忌。有一個詞叫“語言暴力”,說明語言有時候就像一把利劍,傷害彼此。
今天給你們介紹《非暴力溝通》。好好說話,拒絕暴力。
先不要評論
非暴力溝通的第一個要素是觀察。將觀察和評論混為一談,人們將傾向于聽到批評,甚至會產生逆反心理。
如果對方做了一件你不滿意的事,先觀察,并說出觀察結果,而不是直接評論。我們先搞清楚什么是觀察,什么是評論。
比如,太太埋怨先生,說自己嫁給了一堵墻。“他總這樣,坐在一邊,悶聲不響。和他過日子,就像對著一堵墻。”“一堵墻”是一種評論,且是批評。丈夫受到指責,可能要么會反駁,要么會覺得委屈并退縮,更加悶聲不響,于是惡性循環。與此同時,太太的愿望也并沒有真正表達出來。
而說出觀察結果是:我剛才跟你說話,你沒有回應我。有了這樣的描述,再說“我覺得孤獨,想你體貼我一些”,會讓丈夫更能明白怎么回事。
我們對他人的評論,也許只是一面之詞,如果換成觀察結果,則會客觀地多,也不會附帶那么多負面情緒,下面是“評論-觀察“對比:
米奇花錢大手大腳——米奇上周買書花了一千元;
歐文是個差勁的前鋒——在過去的5場比賽中,歐文沒有進一個球;
索菲長得很丑——索菲對我沒有什么吸引力;
你很少配合我——我最近組織了三次活動,每次你都說你不愿意參加。
直接說出需要
如果我們不看重自己的需要,別人可能也不會。實際上,如果直接說出需要,獲得積極回應的可能性就會增加。
女性常糾結:“他為什么不理解我?”“我說了那么多,他還不明白嗎?”
告訴你一個殘酷的事實,他可能真的不明白。而不是他不想明白。
BBC紀錄片《兩性的奧秘》中就提到男女的生理差別。在面對同一個事物,男女腦部思考區域是不同的,因此得到的反饋也不同。這是生理決定的。
書中有個例子,婦女在表達請求時可能不會說“我今天累壞了,晚上想休息。”相反,她可能會說“你知道我一整天都沒歇過,我熨了所有的襯衣,把這周的臟衣服都洗了,準備了午餐和晚餐,還出去買了東西……你是否可以……?”
現實經常如此。比如明明今天過節,直男忘記送禮物了,然后女友在旁邊嘟囔:“其實我也不是很喜歡那些口紅。”然后直男當真了。結果......
又或者回到家,妻子汗流浹背往那兒一坐,說“好熱啊”,然后看到丈夫連空調或風扇都不會開,火了。丈夫心里憋屈:“你也沒有說啊。”
女性思維是先評論一番,而男性的思維是解決問題,“你究竟想我干什么”。矛盾就這樣產生。(生理差異,男女雙方就不要互相指責了哈)
所以,不用拐彎抹角,大膽說出需要,因為你的需求也很重要。具體來說,就是“你需要什么——你需要對方幫你做什么”。
傾聽對方
我們認為自己受到了指責,實際上,那些話是他人表達需求和請求的方式。如果意識到這一點,我們就不會認為自己的人格受到了傷害。
有沒有這樣的體驗:有時候我們抱怨,并不是為了讓對方做什么,而只是想讓對方好好地聽一聽我們說話?
傾聽是一種能力。人都有表達的欲望,在得到別人傾聽與理解時,那些看起來無法解決的事情,慢慢都會有了解決辦法,雙方的怨恨也會逐漸減少。
書中有個例子:醫院有一位老太太,病情不重,護士告訴她,只要吃藥,病情就會好轉,但是她聽不進去,不停地說“我不想活了”。后來有一位女士問她“是否不愿意活下去”,并聽她說話。老太太在述說過程中表情輕松下來,并開始吃飯、服藥,情緒慢慢好轉。女士其實沒做什么特別的事,她只是傾聽她的痛苦,理解她的絕望而已。
在《兩性的奧秘》中也有一個實驗,男女輪番聊天,然后彼此打分,互相覺得合適的可以約會。最終有一名女性的分數特別高,其他女性都跑去問她原因,她說我就是在聽他們說話啊。
如果對陌生人都可以做到這樣,那面對朝夕相處的另一半,面對至親的家人,或許我們也可以多一些耐心,讓他們有機會,說出心底的感受。
PS:其實不只是情侶之間,人與人之間都應該好好說話。教人溝通的書很多,以前有卡耐基《人性的弱點》,現在比較火的有《蔡康永的說話之道》,還有后來奇葩天團的《好好說話》。知易行難,溝通和愛一樣,都是一種需要終生學習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