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做皇帝、做官的最怕這個謚法,怕他死后留下萬世的罵名,甚至連累子孫抬不起頭。因此他們為國家做事情,要想爭取的是萬世之名,不愿死后替子孫留下臭名,更不愿在歷史上留個罵名。這個就叫謚法——也就是死后的一字之定評。皇帝死了就由大臣集議,或史官作評語,像漢朝的文帝、武帝,稱謂“文”、“武”,都是謚法給他們的“謚號”。“哀帝”就慘了,漢朝最后那個帝為“獻”帝,也含有奉獻給別人,送上去的悲哀。可見這個謚法很厲害。王陽明,是他本人的號,后來加謚為“文成”。曾國藩,后人稱他曾文正公,“文正”兩字是清朝給他的謚號。死后的評語夠得上稱為“文成”、“文正”的,上下五千年歷史,縱橫十萬里國土,雖然有幾億的人口,其中卻數不出幾個人,最多一二十人而已。這是中國文化中謚法的謹嚴。
? ? 南懷瑾《論語別裁》
古人還是很要臉面的。看現在,為政的都可以用“我下臺后哪管洪水滔滔”來概括,對千古后世人可能給予的評價,更不會有絲毫敬畏。因為有畏就會先敬,不畏就不敬。從不要臉的程度來看,這個世道太多人具有大無畏的精神。那么先生離世四年多了,先生的謚號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