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么需要和其他人打交道,為什么不可以純粹地遺世獨立?馬斯洛層次需求理論告訴了我們答案:
更細致的內容,可以參考下面這張圖:
五類需求中,都需要其他人的參與,而且隨著需求往上走,對自己的要求也越高,對相處的人要求也越高。所以我們需要其他人。那么接下來的問題就是我們該如何相處呢?
在需求實現的過程中人與人之間會形成不同的相處模式,大體可以劃分為四類:
- 恐懼模式。
- 契約模式。
- 情感模式。
- 愿景模式。
恐懼模式
在這種模式下,加害者利用安全恐嚇受害者,獲得雙方關系中的主導權。代表人物是《絕代雙驕》里的李大嘴

我不能讓大家喜歡我,就讓你們都怕我,哈哈……
契約模式
??這種模式下,雙方的關系是相對平等的,各自握有不同的資源,并愿意進行資源交換。理想狀態是雙方理性狀態下各取所需,公平交換。但實際運作中,信息的不對稱,導致公平有時候難以實現,一旦有一方產生被剝削感,就容易退化到恐懼模式里面:
- 道德批判對方,武力脅迫對方,變成加害者,
- 或者 埋怨、詛咒、出工不出力,變成受害者。
情感模式
??親情、友情、愛情——人世間最美好的情感,被愛包圍的人是幸福的。不過和契約模式一樣,它也存在實際運行中,雙方理解不一致的問題,各種社會因此而滋生——自殺、抑郁、暴力、二奶、小三等等不一而足。
愿景模式
??與前面三種模式不同,這種模式下的,人的關注點不是過去的愛恨情仇,不是現在的吃喝拉撒睡,而是基于將來——更美好的將來。雙方之間流動的是對將來的期盼,因此會形成強而有力的伙伴關系,彼此成全、共同成長。
人際交往中,各種模式往往混在一起,但只有進入愿景模式,用未來指導現在,才能跳出各種怪圈,真正地完成彼此的自我實現,而不是相互內耗。
Panda
2016-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