丸健水產,
不做海鮮水產生意,
是一家賣關東煮的老店。
在東京北邊赤羽區的某條老街里,
這家店面不大、
連座位都沒有的小小關東煮店,
卻是很多日本人心中的
“島國最暖小店”。
不管你是常客還是第一次去,
店員都會親切地對你說上一句“歡迎回來”。
一大早,
店員們開始料理各式食材。
蘿卜、海帶、丸子、豆制品,
像互相取暖一樣,
密密麻麻地擠在大方鍋中。
高湯慢煮,
熱氣冒起來,
在咕嘟咕嘟聲中,
綿長而濃郁的香味飄散到冷空氣中,
小店迎來了它的第一位客人。
今天的天氣不怎么好,
從早上開始就下起小雨。
一位中年人穿著筆挺的西裝,
規規矩矩地打著領帶,
但卻沒打傘、冒雨前來。
他一個人站在角落,
點上一份“隨意套餐”,
喝酒、吃關東煮。
花白的頭發暗示著他已不再年輕,
其實這位大叔已經60歲。
在46歲遭遇公司裁員后,
十幾年間他四處輾轉,
現在在做保安,
剛剛結束24小時的通宵值班。
人生的失意讓他一言難盡,
必須喝上一杯再回家。
但是,他不能去小酒館,
因為這時候的他不敢坐著喝酒,
連續24小時的工作,
讓身體極度疲勞,酒勁會很快上頭。
如果坐著,
可能最后會沒有辦法站起來;
站著喝的話,還可以保持一定的清醒,
然后回家倒頭就能睡著。
最后,一杯酒快見底時,
大叔會把杯子遞給店員,
要求在里面加上關東煮高湯。
酒兌高湯,再撒上五香粉,
喝下這樣一杯五味雜陳的酒,
身體會變得暖和,
人生在那一瞬間也變得沒那么沉重。
到了下午,
是一天中難得清閑、客人少的時光,
這時候來的都是周圍的老客人。
他們喝著酒、抽著煙,
吃著熱乎乎的、入味極好的關東煮,
和店家、還有那些已經成為朋友的
其他食客聊天,
打發這半日空閑。
到了飯點或者下班的時刻,
人會漸漸多起來,
這時候來的大多是普通上班族。
有的是結伴而來,
三三兩兩地站在一起,
碰杯喝酒,分享彼此碗中的關東煮,
吐槽一天的工作。
有的就是一個人,
默默聽著歌,
讓這一份關東煮驅散一天的疲憊。
關東煮作為最接地氣的平民美食,
是日本人湊合一頓的最好選擇。
很多日本人如果不想做飯,
都會選擇直接打包回家做下酒菜。
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有一位獨身女士,
這位44歲的阿姨,
乘坐新干線返回老家,
探望身患重病的父母親。
但在途中,
她忽然決定下車,
來這里喝上一杯。
她是一個護士,照料過無數老人,
卻無法長期陪伴在
自己的父母身邊、照顧他們。
在這樣鬧哄哄的環境中,
她可以暫時撇開這些煩惱。
就這樣直接站在路邊,
吃完就走,不用停留。
趁著關東煮和酒精
帶來的片刻溫暖和勇氣,
頭也不回地上路,
回到現實生活中去。
一個有人情味的小店,
提供著一種溫暖的食物。
當我們帶著故事前來,
品嘗食物,
最終,這個味道會變成記憶,
成為我們的一部分。
年關將至,冬天難捱。
一滿口溫暖的食物,
可以最好地治愈我們。
最近完結的日劇
《校閱女孩河野悅子》中,
悅子最愛的食物就是關東煮了。
看著她嘴巴里塞得滿滿當當、
臉上露出幸福的表情,
總能讓我們相信,
生活中的不順真的可以被食物治愈。
回想起曾經在冬日里,
給過我們暖意的食物,
總不免想起,
校門外的那個地瓜攤兒。
我們哈著白氣近乎討好地跟老爺爺說:
對,就要那個出油的!
交織于朦朧熱氣的人生滋味,
通過某個午后的一杯熱茶、一杯咖啡;
或某個深夜的一碗熱氣騰騰的
牛肉面、麻辣燙傳遞給我們。
經過食道,進入胃里,
渾身都滿足起來的感覺,
讓我們深信冬天好像已經遠了,
春天快要來了吧!
(文中丸健水產的故事來自紀錄片《紀實72小時:關東煮小店的悲歌》,圖片源自網絡公開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