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時常被退縮縈繞,總是情不自禁的否定和自我懷疑。在不甘與忐忑中,在怨念與怨念的自我覺察中無限循環著損耗著……難道生活真的就過成如此這般嗎?
? ? ? ? 2020開年水星第一課“存在與虛無”,一本沒敢進也進不去的理念叢林——存在主義大師薩特的著作《存在與虛無》,卻從小伙伴和T的分享中,看到了迷霧中自我意識的顯像、看到了哲學思考,是如何帶領人在概念、概念叢和理念的理念叢中遨游的,這實在是門檻太高,也是少有人能走的路、能看的風景。
? ? ? 既然一直向往豐富的精神生活,就應該盡力擺脫日常的思維、視角和話語舒適區。在對象化與聚焦中與世界交互、走出自我敘事的哄惑與保護,看到豐富多彩的世界!
以下是本次課程踩到的幾個點:
1. HP:假性心智化——內在的理解,但沒有與外界、客觀世界的交互。這種理解是主觀的。
@ :假性心智化帶來的更多是主觀臆想、幻想、自以為是,它需要與外界的交互、調校。
2. HP:自我敘事,它的意象是指向內在的。容易有理想化和幻想。需要對象化才能將其拉出來。
@ :聚焦、目標導向、閱讀、閱讀中的追加思考。
3. T:理想化從存在與虛無的角度看涉及否定,否定是虛無化的根源。情境融入能力。自我敘事的開啟本身就是意識的顯像但同時也在認知至上的層面進行關閉 意識特別趨向于鎖定和固化,這是結構化的驅動力
@ :能感覺到這種否定帶給自己的退縮和無價值感。于是神散、形散中度虛無癥患者。但是有解的——那就是不要沉浸于自我敘事、抽離日常敘事,對象化、閱讀,不斷追加我思。
4. T:完整感的追求是意識的內在設定。意識是對象化的認識……所以意識的驅動力就是追求完整性。
@ :怎么理解這個完整性呢?一種試圖看到全貌、統合自體與客體的驅力?
5. 哲思的基本動力學:悖論。真相的核心是意識的自我否定,才需要真相。這也是大多數人進入不了哲思的階段,因為,必須讓意識承受這種內在斷裂的震蕩。
@ :不是非此即彼、看到相關性和不確定性。
6. 同義反復就是語言和意識的共謀
@ :同義反復,似乎是語言和意識在追加確認一種東西,那么為什么要追加確認呢?
7. 石頭:現象、本質、存在
@ :我們看到的只是現象,本質我們只能通過抽象能力去探索和無限接近;而存在前兩者的基礎。
8. 陳進:你選擇你以怎樣的顯性來度過這一生?用什么質料來填充你的生命?
@ :(1)誠敬、恬淡、安靜、專注、獨立;
(2)好奇心、探索未知、接納自己、活在當下。
9. 概念是對意識的闖入。我們意識不需要概念的,需要的是所見即所是。對概念的低敏性、低概念性。“那個事情說來說去就是那個樣子。”是你對概念的敏感性太低了。概念是開啟抽象化能力的唯一路徑。
@ :對于概念的敏感度,我想到了符號系統的理解,對于一個事物的現象、本質和存在的理解。如果你只是“所見即所示”那你怎么真正理解概念,并對概念有必要的敏感性。
10. 意識在鎖定你,但是你可能無法概念化和對象化它。你只會難受和難過。此時你體驗到虛無。
@:14年前,我寫了一篇隨筆,題目叫“我為什么不能心安理得的活著”。那種內心的不安、難受和難過還記憶猶新。
11.自欺
@ :T說自欺是潛意識的。我原本在想自欺是不是,一種有意無意的自我安慰或者是自我逃避。一種退縮和自我蒙蔽,現實感的缺失。
12. 原始的時間性和心理的時間性:反思
追加我思,看到我思的困境,你才能啟動反思。
原始的時間性:你不思,你很少我思,是一種靜止的狀態。
心理的時間:過去、現在、未來的時間軸就打開了。時間軸一打開,靜止的時間軸就展開了。?
@ :走出所見即所示,破除經驗的固化。在流動中看待事物,接受不確定性。
13. 你不對象化你就是原始人。
@ :你不對象化,你就看不到客觀世界,無法完成自體與外界的交互。變得禁錮在欲望和自我的狹小世界中,自以為是,甚至脫離現實。
14. 注視:你所真正的去注視過一個人,你“有好感的人”、“喜歡的人”你有否注視過“你愛的人”。注視展現出來的他人的存在。
@:沉浸于所見即所示或者自我敘事的人,是關閉的,他看不到他者的存在,也就無法完成與外在世界的交互,完成自我關閉狀態的突破。
15. 3. 自由與責任
責任——現實感的主體
而不是退化級,退化在子宮級的精神母體里面,就不存在責任。
現實感的主體的張力,他避免了。抽象化就是做結構的。精神母體是分能級的。
@ :沒有承擔力的人,認為不承擔給了她安全感和自由。殊不知,這樣的退縮卻只會讓她變得虛弱無力,無法形成有力量的內在主體,去完成更開闊層面的自由。
16. 論揭示了存在的性質
“揭示”——表征意識存在的必要性。意識的核心功能就是揭示。把自我從存在、虛無、否定中揭示出來。
@ :意識會關閉你,同時也為你突破這種關閉提供了可能性。
17. 從意識直觀的核心設定到虛無化的隱秘程序激活的可能性
再到抽象化的游戲精神。感官功能占用了我們多少意識的帶寬?如果這個意識直觀占用你很多的意識帶寬,你的抽象化能力就比較弱了。
@ :從所見即所示——穿越意識的自我否定——抽象化能力。太注重感覺,注定抽象化能力相對就會被弱化。追加我思;體會和分析這些感覺的驅動力和目標,在追加我思的過程中,看到我思的局限性。增加理性的活性。
18. 幸福——一種自我的優越性,優越性來自于跟他人的比對,自我突破,自嗨縱深度的人,幸福感非常高。
@ :自我認同、社會認同、自我專注能力和自律自控都與內心的安穩和自我確認息息相關。
19. 正是意識內部的沖突和矛盾,正是這樣的必要性,才形成了意識內在的驅力。如果我們內在不聯結和動力學或者很弱。沒有這些我們就不想去追求、追尋、追問。
@ :好奇心以及好奇心推動的探索與追問,與意識水平息息相關。
20. 佛陀為什么不定言、定相。因為需要自證、前往。因為生命核心的進程就是追求結果,但同時放棄結果。
@:果是看似是一個確定性的結局,卻哪知,那只是一個階段性的成果。過程才是最精彩、最真實的部分。放下果,是一種生命之流的匯入,是生命鮮活和流動的狀態。
21.人的意識必須定焦。不定焦你跑焦,心智就在解離在離散。難度就在這里。
@ :這里的定焦就是對象化。不定焦和對象化,就只能在生活日常中自說自話、人云亦云、同義反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