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績效教練》P39
提高覺察力和責任感最有效的問題應以尋求量化或收集事實的詞語開始,比如“什么”,“何時”,“誰”,“多少"。不建議使用“為什么”,因為它經常意味著批評和引起防御心態,而且使用“為什么”和“如何”時,如果客戶不合格,兩者會引發分析性思考,這可能會適得其反。分析(思考)和覺察力(觀察)是不同的心理模式,根本不能同時應用并同時達到最佳狀態。如果需要對事實準確地報告,對其出處和意義的分析最好暫時停止。如果我們需要以“為什么”開頭的問題,最好表達成“是什么原因......“;“如何”的問題表達成“做這件事情的步驟是......”這里能引發具體和真實的回答。
I:
有效的教練是指聽者在放松和積極的心態下接受咨詢,引發其內在驅動思考,從而提高績效。教練經常通過提問來獲取信息或收集事實,也通過提問來引發聽者思考。過程中,如果聽者感受到被尊重、被理解、被接受,才會真正打開心扉。反之,則會進入保護、防御模式,這樣的教練注定是失敗的。
教練擔當的角色應是觀察者,而不是分析者。諸如“為什么”“如何”的問題,容易使聽者覺得再被“審問”或“受質疑”,教練本身也容易下意識進入分析模式。因此變換提問的方式,如把“為什么”表達成“是什么原因”,“如何”表達成“如此做的不步驟是...”也能不斷提醒教練本身的職責。
A1:
上幾個月我與一位同事吃飯。看得出來她那天心情很糟,工作上碰到了很多煩心事兒。聽了她的工作遭遇,我一直在問她,“你為什么不這樣?”“你為什么要那樣?”。很快,我毫無意識地進入了一個幫她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模式。
一頓飯吃下來,我明顯感覺到,她的情緒沒有任何好轉,而我給的那些所謂建議,她并不是沒有想到,只是迫于現實情況,暫時無法實施。她離開時,臉上好像寫著“我只想找你吐個槽,又沒問你拿意見”。
現在回想起當時那幕,真是太不應該了。我發現,我在問“為什么”的問題時,經常還會加上自己的意見。“你為什么不去找老板呢”。“你為什么不能分開做呢,會更有效率”。這樣一來,我那朋友很有可能覺得我在把她當傻瓜,覺得沒有得到尊重。
事實證明,我對她吃完那頓飯后情緒的把握完全正確,因為自那以后,這位朋友已經好幾個月沒來找我吃飯了。以前大概每個月我們都會一起聚一下。
A2:
所以我決定下周主動約她一次,找她談談近況。我聽說她最近又經歷了不少事情,我會更多去傾聽她的感受,了解她的需求,避免使用“為什么”“如何”這樣的字眼,既是提醒自己,也是顧及對方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