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績效教練》,39頁
提高覺察力和責任感最有效的問題應以尋求量化或收集事實的詞語開始,比如“什么”,“何時”,“誰”,“多少"。不建議使用“為什么”,因為它經常意味著批評和引起防御心態,而且使用“為什么”和“如何”時,如果客戶不合格,兩者會引發分析性思考,這可能會適得其反。分析(思考)和覺察力(觀察)是不同的心理模式,根本不能同時應用并同時達到最佳狀態。如果需要對事實準確地報告,對其出處和意義的分析最好暫時停止。如果我們需要以“為什么”開頭的問題,最好表達成“是什么原因......“;“如何”的問題表達成“做這件事情的步驟是......”這里能引發具體和真實的回答。
I:作為一名教練,你越了解你的被教練對象,你的工作才更加有效。毋庸置疑,教練要用開放式的提問。然而開放式的提問怎么問是非常關鍵的。 當你用比如“什么”,“何時”,“誰”,“多少" 的時候, 你把你的對象放在一個跟你平等的地位,讓他感覺到你的探尋的誠懇,也表明你只是希望知道事實。所以,他才愿意合作。
但是當你用“為什么”和如何“時,聽起來有些居高臨下,像是在評論,比較容易引起對方的防范心態,從而有可能得不到教練想要了解的一些信息,更壞的是,還有可能影響兩者的關系。那么有個句式可以幫助到你,那就是把“為什么”換成“”是什么原因.....”, 把“如何“換成”做這件事情的步驟是.....”從而讓被教練者做出具體而真實的回答。
A1:我的一位相識20年的好朋友,一個追求完美的跨國公司的職業經理人,在一家民營的光伏企業工作,遇到了對這里企業文化水土不服的困擾,已經影響到她的睡眠,身體狀況。6月初的一次聊天,跟我訴說她現在的領導如何老土,只懂得政府關系,根本不懂品牌運營,不支持她的工作,她很憤怒。
我聽了一會,問她:你為什么不試著去找你們大老板溝通一下呢?
她連忙說:她老板是大老板的自己人,早年跟著一起打天下的!”
我頓了一下,又問她:你跟你的老板是如何互動的呢?”
她如數家珍道來:這個土老帽,他哪里懂品牌呀?還說花那么多錢,沒啥用。我簡直沒法跟他溝通。
我馬上接過話來:跟老板搞不好關系肯定難混的。你為什么不單獨找他吃個飯?” 這之后,我一直沒見到這個朋友,后來才知道他6月中在醫院呆了兩周,抑郁成疾。顯然我跟她說的,不但沒有幫到她,還添了堵,難怪,好久沒有音信了。
A2:我主動聯系她,關心她的近況,她告訴我周末她回上海,我們說好見面。 我決定說服她每天操練正念,同時改變對上司的認知(目標),降低對自己的期望值。
我會這樣開始我的問詢:從何時這個人開始做你的領導?" “他都說了什么,做了什么讓你覺得他不支持你的工作?” “”跟我說說你領導的背景,以及他跟其他人的關系是什么樣子的?你了解他對你的看法嗎?
我會跟她解釋,什么是“”無意識暴露“并舉一個例子。我們的身體比我們的大腦更誠實,當你不喜歡或看不起一個人時,你的非語言信息都會暴露你; 跟她做一個“空椅子“的活動,幫助她看到她自己。
之后,我會跟她說,身體掃描的步驟是這樣的.....我會示范給她做,再讓她做一遍。之后,每天晚上提醒她按時做。每周一次回顧,要問她做的感受,以及睡眠質量。當她的情緒轉好了,相信她跟上司的關系會改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