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場 回望
? ? 3月5日的課程,我們總結了上一節課關于傳記性自我觀察的溫尼科特視野。大家通過自己的課程備忘進行了精彩的總結。對于一些發人深省的概念大家都給予了同樣的重視——對生命過程的記錄、對孩子教育方式的問題、直至敢于對自己懦弱的那一部分的審視。我們來自各行各業,各個年齡層,面臨著工作生活中不盡相同的問題。如果能夠同樣的注意到這些問題。回過頭來,把這些問題在讀深挖,高效率的為我們提供一些方法、思想突破口、糾偏乃至心靈撫慰。這邊是前半節課程回顧的核心所在。
那些不經意丟失的細節
? ? 生命歷程的細節感的缺失——我們幾乎都注意到了這個問題——注意到的本身就是變化的開始。我們的時代已經從強化集體的,統一行進的,弱化個體的時代轉變成了強化個性,強調個體和個人獨特道路的時代。盡管時代已經變化,但是我們的意識相對這個時代卻嚴重滯后了——我們遲鈍,笨拙,甚至沒有這個意識,應該怎么去記錄自己的細節,還對擅長生活于這個時代的人充滿無理的傲慢。
? ? 無論如何,改變必須從自己開始,盡管這對我們來說非常困難-——從小的集體主義教育并沒有教授我們如何記錄自己,大多數人也沒有做到記錄自己的習慣。成年后市場經濟的劇變又讓我們投入到了無止境的消費主義和為消費主義勞作的循環中,更沒有時間和精力去記錄自己。生命就像無止境傳動的機械元件,一只在旋轉,卻不知道為什么要旋轉、旋轉了多久,帶動了什么?——人畢竟不是機器,再這樣轉下去是要出事的。
? ? 不過畢竟我們是成年人,當先行者為你提出了這個意識之后,要做的就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把記錄自己生命歷程的能力培養起來,沒有條件,就創造條件。
? ? “記錄自己有什么用?”沒錯,已經極度功利化的我們肯定要提這樣的問題——不過即使是功利性的回答,記錄自己也是有非常有利的。
1、未來的精神材料
對過去的記錄和總結,就是利用起生命歷程這一資源——生命歷程越多,資源自然越豐富,不過它們就像一堆礦石一樣,雖然豐富,不提煉(記錄生命歷程)也只是一堆石頭。
將過去的歷程回溯,記錄下來,將自己建筑在由過去的細節建造起來的精神大廈之上,過去的歷程變成了信心、視野、堡壘、武器。精神世界變得強大,保護自己、家人、朋友、后代,消滅消極的思想、錯誤的行為。
2、對我們的未來負責
? ? 這一點上我們可能很多人都是不合格的,畢竟我們自己都有很多沒有構建起來的生命歷程存在——雖然這不是我們自己造成的,但是為了我們的未來,我們必須學習并掌握這一切。不能因為我們的生命歷程不足造成的人格缺陷影響我們的后代,把本不該是遺傳疾病的人格問題遺傳下去;也不能讓我們的后代也沒有歷程感,他們要是因為這個而趕不上時代,損失可比我們大太多了。
? ? 怎么去記錄我們的生命歷程——每個人的生命歷程都差的太遠了,記錄的方式也應該因人而異,我們更應該去發揮主觀能動性,在這一大方向上自己尋找適合自己的方式,而不是還在想學生時代一樣等著老師來喂養給你方法。不過有幾個關鍵點注意一下,可以提高效率,少走彎路。
? ? 走心:走心這個詞其實不用解釋,它最容易,也最難,這是在考驗人的基本功,不僅僅是學習如何記錄生命歷程,走心在任何一項工作和生活中都是必須的。所以,走心吧。
? ? 審美:將生命的歷程當做是一種美,用美的眼光來看待生命。這種超然的方式可能對于我們普通人有些抽象,當然也很困難,不過美的定義千差萬別、美的客體也可以各有所好,但是美的大義卻是殊途同歸的。如果直接對生命歷程培養審美比較困難的話,我們可以先把自己投入到自己喜歡的事物上,對其長期耕耘,來培養起審美觀(當然對生命的記錄也要進行),當達到一定的境界之后,再回過頭來看,自己走過的路也一樣是美的。
? ? 向年輕人學習:這恐怕是最容易做到的了,只要放下身段,去看看他們怎么生活,怎么記錄自己的生活——現在的年輕人(90后、00后)他(她)們生活在物質豐富、社會寬松的時代,天生就對個性化的生活有良好的適應性,只要他們的生活是正常的,積極的,那他們不經意間就做到了對自己生命歷程的記錄——這個恐怕是我們刻意去做都很難做到的。可以說,除了經驗,他們幾乎所有的地方都值得我們學習。(所以作為我們,更要在經驗層面上對年輕人起正向引導作用,而不是一味的阻止、拒絕)
? ? 防止退行:退行是什么大家應該都了解了,我們作為生命歷程記錄的初學者,也一樣會遇到學習失敗的情況,(尤其是我們的方法可能不科學,簡單粗暴)多次失敗的話一樣會進入習得性無助的封閉狀態。這是我們要極力避免的。
? ? 與其說學習如何記錄自己的生命歷程是為了我們的精神力量更加強大(這種動機很功利)。不如說,是為了適應這個時代,為了正視自己的人生觀、正視自己的行為。給自己對這個世界封閉已久的門找到一把打開的鑰匙,形成一種潛在的意識,融入這個世界,別再去當那些格格不入的突兀個體——這種對上節課內容的回顧。不就是一種歷程的記錄么。
對孩子的教育方式的問題
這一個關注點可以和上一個聯動起來——對孩子教育方式有問題,絕大部分原因都是出在我們自己身上。這可以推導出一個鏈式關系:首先,我們在人格形成的關鍵時期、受到了各種各樣的不良影響(大部分是客觀的),結果,我們的人格實際上有很多缺陷;這些人格缺陷導致我們在認知上就出了很多問題,比如封閉的世界觀、利己的心理意識、對象性的缺乏等;結果這些人格缺陷導致了教育方式的問題——對孩子進行欺騙性教育、毀滅孩子自信心(所謂羞辱式教育)、不將孩子當做一個獨立的人,缺乏起碼的對人的尊重、限制孩子的自由,要做什么,不做什么全部由父母包辦、甚至將孩子作為實現自己需要的工具;當這一切對孩子造成了嚴重的損害的時候,同樣由于人格的缺陷,父母甚至不會認為是自己教育的問題,反而將問題拋給學校、社會,而將自己本應承擔的責任和義務拋的一干二凈——這些為人父母者反而成了社會的不穩定因素。這是一個恐怖的鏈式反應,如果不及時斬斷動搖的是社會的根基和國家的未來。
? ? 至于正確的方式在上節課以及其他任何正規的兒童教育書刊里都有,這里不需要贅述,需要強調的是一個意識和心態。知識好學,意識和心態最難培養。能不能放下自己的身份標簽、認識到自己是有缺陷的,有問題的,思想固化的,跟不上時代步伐的。放下自己對社會、對時代、對孩子無意義的抵抗,花大力氣彌補自己的缺陷,趕上時代的步伐,用平等、關懷、互信和開放去教育孩子,這才是解決教育方式問題的核心。
如何面對自己的虛弱
? ? 這同樣可以同上一個關注點聯系起來:自己的人格是有缺陷的,有問題的,自己不是無暇的、不是光輝偉大的,但是因為種種原因我們又不能在世人面前暴露我們的黑暗和懦弱——當你意識到“你不是強大的”這一點時、其實你已經在面對自己的虛弱了。
? ? 我內心的陰影是什么?我內心的虛弱要怎么面對?我自己是不是要在孩子教育的問題中負有責任?我們自己在被養育的那個時代是不是已經被扭曲了?我是不是幻想過一個保護神的存在?
? ? 這是一個很現實又從人類誕生時就在困擾著人們的問題:人從小被撫養長大,小時候不管遇到什么痛苦和挫折,父母都可以來保護自己,父母就是自己的保護神,可總有一天父母會老去,自己會為人父母,但是痛苦和災難從不會消失,但這時候已經沒有人能做你全能的保護神了,相反你要去做你的孩子的保護神。這時候,一邊是需要向孩子證明自己的強大,承擔得了保護神的職責,另一方面面對未知的世界,不斷襲來的災難和痛苦,自己卻可能并沒有太大的力量去承擔,內心的脆弱顯現無遺。
? ? 世界本就是殘缺的,能夠完善的只有自己。我們的脆弱就來自于自我的缺失,自我缺失就需要有依靠,就需要有一個保護神來為我們繼續提供保護,在歷史上這樣的心理需要產生了各種宗教和藝術。當然這些感性意識的投射并不能從根源上解決問題。進入科學的時代我們應該用科學、理性還有同屬于科學時代的自信來強化自己。我們可以不斷的學習和探究、探索客觀世界、自己內心世界的盲區,了解任何世界運行的機制,反思自己看待世界和他人的方式和問題。建立起一個完整的、沒有黑暗角落的、開放的、主動的自我主體,將自己變得強大,并且能夠與他人共鳴、甚至能夠感召他人,不歪曲,不掩藏的發散自己的主體情感。我們終將掃清自己內心的陰暗,使自己變得強大,不需要依靠他人和虛無的神明、甚至能為他人提供依靠。最終,我們自己成為了自己的保護神。
下半場 被作為使用的客體
對嬰兒(患者)的絕對供養
這里用了一個非常令人毛骨悚然的詞——吃掉。
1、早期母親作為一個客體是被嬰兒“吞掉”的——整個的被使用了
母親作為嬰兒的第一個客體,既是原始客體有承擔自然客體的屬性,是需要滿足嬰兒一切最基本需要的客體。這時候嬰兒的獨立人格還沒有形成,母親就是自己的同體,本能的會從母親這里吸取一切生理和(原始的)心理基礎里需要的一切東西——狀態、行為、生理需要等等。部分母親會對這樣的狀態產生反感,這也是正常的,畢竟時間和空間上完全無死角的被需求是一種和人的獨立性和隱私性相抵觸的。
2、(母親)是最早期的嬰兒發動的使用客體的原始渴望。
當嬰兒的獨立人格開始漸漸形成,母親就成為供給嬰兒使用的原始客體,同時也是觸發嬰兒使用其后的其它客體(父親、過渡性客體)的原始渴望的人。
嬰幼兒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對母親的客體需要是不同的。在0-1歲的時候是需要母親進行絕對供養的(也就是被“吞掉”);在1-2歲的時候,嬰兒開始從絕對供養的狀態中分化出來,開始出現語言功能,社會屬性也開始顯現;2-3歲的時候,分化進入尾聲、開始形成一個獨立的人格實體,這時候父母就要注意有意的培養孩子人格的獨立發展,而不能繼續的進行供養,否則會延遲人格的獨立形成,造成孩子的依賴性。
3、這時候危險的事情是母親沒有貢獻出她作為被使用客體的心智,相反,她拒絕了這樣的被使用并發動了攻擊性的抵抗——造成產后抑郁與殺嬰行為。
4、分析師會清晰的看到來訪者的那些原始渴望,使用客體的原始渴望,他(分析師)會在這樣的原始渴望中成為要去喂食的渴望中的犧牲者。(不負責任的猜測,渴求心理治療的人在某一方面造成了極大的心理創傷,導致這一區域的心理狀態退回到了嬰兒的水平,但是由于不是原始屬性的缺失,所以他所尋求的不是母親而是心理分析師,這時候心理分析師就是他在這個創傷區域內被完全使用的客體)這個時候分析師將在患者的渴望中被吃掉。這時候分析師必須對患者的原始渴望進行絕對供養,如果分析師沒有做到,那么患者將會對分析師產生防御,嚴重影響后續的治療進程。
獨處的能力
兒童除了日常的社交能力需要進行培養以外,獨處的能力同樣是必須的。健康的穩定的獨處能力的培養能夠對孩子未來的生產力、思考構建力、情緒的發展產生巨大助力。獨處不是孤獨也不是封閉,而是在一定時間內的一個無需同其他人互動,不必處于一種被調校的認知整合的狀態,是一種實在的放松。這樣的狀態如果引入一個好的客體存在于孩子的個體精神現實中,那獨處將會變得優質而正進。當然,這樣一種獨處的能力需要良好的客體——最好是母親的優質的照料之上而形成。
獨處和腐宅是完全不同的,獨處是實在的,不脫離現實的,是自我促進的工廠和實驗室;腐宅的獨處是虛擬的,滿足無可持續生產的欲望的,與現實隔絕的狀態,是脫離現實的虛幻依賴,產生的作用往往是無效的、負面的。另外,引入的客體也同樣應該是實在的,優質的,和現實緊密聯系的,不要用信息終端(電視、手機、平板電腦)來作為引入的客體,因為他們承載的并不是完全實在的信息,尤其是游戲,游戲的可重來性會嚴重撕裂孩子對世界的真實感,讓孩子脫離不可重來的現實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