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的好紀錄片實在不少,最近又發現一部:《故宮100》。每集6分鐘,共有100集,講述故宮大大小小不同的側面。雖然每集篇幅短小,卻內容豐富、神韻十足、趣味盎然,讓人看得很過癮。
其中有不少有意思的細節,比如提到故宮中龍的圖案之多,光太和殿內外就有龍14986條。又講到了龍的九個兒子,在故宮中到處都有它們的身影。
俗話說,“龍生九子,各有不同”,那么到底是哪“九子”呢?說法有很多。在明清學人的筆記中,比如李東陽的《懷麓堂集》、楊慎的《升庵集》、徐應秋的《玉芝堂談薈》等,就有很多不同的記載。這里分享一下比較公認的說法:
老大囚牛,喜愛音樂,所以經常在琴頭上可以見到它的身影,它靜靜地蹲在那,欣賞音樂呢。
老二睚眥(yá zì),睚眥必報的睚眥說的就是它了,兇很好斗不好惹,所以你會在刀環上以及劍柄的吞口上看到它。
老三嘲風,嘲風弄月,聽名字挺有雅興,它也確實愛登高望遠,所以殿臺角上的走獸就是它了,也有人認為它是有著龍血脈的鳳。
老四蒲牢,喜歡大吼大叫,所以宮殿、寺廟的大鐘都會用它來作獸鈕,作為鐘懸掛的受力點,幫助大鐘鳴聲遠揚。
老五狻猊(suān ní),很像獅子,喜歡靜坐,喜愛煙火,所以經常出現在香爐的蓋子上,隨著香爐一起享受噴云吐霧的感覺。
老六赑屃(bì xì),又叫霸下,形似烏龜,喜愛負重,下次看到背上馱著石碑的烏龜,那就是它了。
老七狴犴(bì àn),又叫憲章,形似老虎,有威力,喜好訴訟,所以古代監獄的大門或官衙正堂兩側經常雕刻著它的形象。
老八負屃(fù xì),最斯文的龍,愛好文字,盤繞在石碑頂部,靜靜守護著碑文。
老九螭吻(chī wěn),脖子粗,喜愛吞東西,因而成了古代大殿殿脊兩端的吞脊獸,據說有滅火消災的功用。
當然以上只是說法之一,別的版本中,還出現了饕餮,是一只貪得無厭的大吃貨;還有椒圖,古代大門上銜著銅環或者鐵環的神獸就是它了;還有蚣蝮(gōng fù),似魚非魚,喜歡水,又叫避水獸,所以古代經常用它作為建筑的排水口,或將它雕成石像放在橋頭、橋身上,據說就可以鎮住河水;還有的版本中甚至將螭首、麒麟、朝天吼(犼)、貔貅等也列為龍子,就不一一細說了。
其實,“九”在這里更應該理解為一個虛數,表示極多,所以出現很多不同的說法也就不奇怪了。雖然龍以及它的眾多兒子只是虛無縹緲的傳說,但是了解了這些傳說,對于古代建筑和器物,我們就能解讀出更加豐富的內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