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句話能夠更好的幫助建立“積極心理”。
我發現經常有這樣一種“圍城效應”,一方面是“我想要一個穩定的XXX(工作、家庭、住所、收入等等等)”,另一方面是“這樣一眼望到頭的生活好XXX(各種負面情緒詞匯)”。
真正的可以走向自洽的第一步,就是放棄這種“恒常”的目標,只有看到萬事萬物都在變化,才可以鍛煉出一種“坦然”的心智。而不是對自己的現狀不滿,因為因素太多了,總能找到“不恒常”的那一個,就如同上述的例子 — “工作、家庭、住所、收入等等等”,“等等等”里面可以有一百萬個詞匯,只要有一個不是“穩定”的,那么我們的注意力會被牽扯,繼而感嘆“現在生活可真不滿意啊”的情緒。
一旦可以放棄這種追求,開始慢慢感受到“無常才是生活”的本質,那么已經走上了幸福之路。
沒有什么靈丹妙藥,只有自己去走每一步,從更積極的心理學、哲學的角度去看待人與物、我與天地,慢慢地感悟生活的真諦。
世人有“貪嗔癡慢疑懼”,這無需責備,人性使然。
人們喜歡討論風險,喜歡罵人,喜歡恨,只因為“恨比愛容易”。這還不是我現在能理解的道理,但似乎有一些道理,因為恨意味著“推掉責任”,指責他者意味著“我沒錯”。但如果積極地看待發生的一切,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那么會更有熱情去setup自己今日要做之事,去一點點踐行,去一點點努力,去一點點探索,去一點點了解,也會漸漸學會“坦然”、“平靜”地面對無常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