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凱平:清華大學心理學系教授、系主任、博士生導師
意識與自我
一、什么是意識?
各個學科都對意識感興趣:
思想家莊子:莊生夢蝶
藝術家「薩爾瓦多·達利」:魔幻現實主義藝術,幻覺和藝術結合
科學家:《science》評出人類未來面對的125個未來科學的未解之謎,意識問題排在第二位
哲學家、文學家...
意識:是我們對自己主觀體驗的覺知
意識與身體的關系問題:
Lawrence_W._Barsalou發現意識不僅存在于大腦,還存在于身體——具深認知
文化的具深意義反映在資本的表現形式上,法國社會學家皮埃爾·布迪厄說,人類資本有三種表現形式:
- 社會資本:社會關系決定
- 經濟資本:資源掌控決定
- 文化資本:教養、談吐、音容笑貌決定
二、意識的特性
意識的特性:
- 主觀性
- 選擇性
- 連續性(意識流、思想流)
- 自發性(斯特魯普效應Stroop Effect)
三、意識的表現形式
1、最常見的表現形式:“夢”(弗洛伊德):夢是睡眠的一種特殊的生理現象。
60年代開始心理學家發現,夢的內容有主觀性、選擇性和文化差異,但機制是普適的。
睡眠的五個階段:
- 睡意來臨
- 淺睡
- 深度睡眠
- 西波或慢波睡眠
- 快速動眼睡眠
每個循環大約90分鐘,每晚大約經歷4-6循環。(第一次循環中快速動眼睡眠大約10分鐘,之后會持續增加到30-60分鐘)
睡眠的價值和意義:
白日夢:令人興奮,幫助我們延長瞬間愉悅持續時間,釋放破壞沖動。
冥想(mindfulness)
2、另一種意識的表現形式:“自由意志”
白熊實驗——丹尼爾·魏格納
四、自我效能誤區
1、過分自戀、自大、自信
2、自大效應
3、不現實的樂觀主義
4、虛假獨特性(認為自己智力、情商比他人高)
5、虛假共識(從自己的意識推測他人的愛好)
五、什么是自我意識
自我意識:
主體的自我(人類認識自我的過程和對自己行為的調節機制)
客體的自我(主體通過客觀反映和評價而認識的自我)
【個體的自我、 社會的自我】自我參照效應(信息與自我概念相關時,我們快速加工,能很好地回憶)
焦點效應(把自己看作一切的中心,高估別人的注意度)
自我的透明度(錯誤地認為自己的內部狀態會泄漏出來)
六、自我意識的文化差異
- 自我知識的差異:東方??情境;西方??個體
- 自我評價的差異:東方??謙虛、謹慎;西方??強化、夸張
- 第三人的自我意識:Dov·Cohen發現的。東方人第三人意識強烈,西方人薄弱;
- 自我相關的動機:東方人??自我謙虛、減弱;西方人??自我增強
- 自尊差異:自尊量表(Rosenberg1965年編制)
- 維持自我一致性傾向性:東方人??反饋信息一致;西方人??反饋信息不一致
磁核共振成像技術(FM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