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解州鎮上,無人不知關家。
不光是因為這家人口興盛、世代為官,更厲害的是,他們家祖上是蜀漢名將關云長。
就憑這一點,祖祖輩輩都受人敬重。
一個月前,關季元得了一個大胖小子,取名叫關漢卿。
按照族譜,關漢卿是關云長的第41代孫。
這天,是漢卿的滿月,按照鄉俗要設宴款待親朋。
關家自然不能少了這份喜慶,一時門庭若市、賓朋滿座。
酒過三巡,坐在主桌上的董先生問身邊的白先生:
“聽說你家也喜得千金?”
董先生年齡高邁,德高望重,白先生抓緊舉杯:“是,承蒙董先生惦記,我敬您一杯酒。”
喝干一杯,董先生回敬白先生說:“借花獻佛,我祝你弄瓦之喜。”
再喝干這一杯,董先生瞅定白先生似乎想說什么,卻沒有說出口。
白先生忙主動問有何指教,董先生才說:
“敢問千金打算許配何家?”
“哦,還沒人家。”
“那你何不與關家結個親家?”說完,董先生哈哈一笑。
經董先生這么一點撥,白先生恍然醒悟,關家是名門望族,能結為秦晉再好不過,當下就回告董先生,還望他從中牽線。
董先生也不怠慢,立刻把關漢卿父親關季元叫來商量親事。
關家與白家世代交好,又是董先生做媒,關季元哪能不高興,當即就答應下來。
趕來賀喜的親朋聽說,一涌而來,慶祝關家雙喜臨門,白家名花有主。
02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解州是堯鄉舜都,坐落在鎮中的關帝廟,從古至今都是鎮上最宏偉的建筑。
兒時的關漢卿,經常和伙伴們在廟里玩耍,玩累了就躺在樹蔭下,做上一個甜甜的夢。
父親關季元告訴兒子,這里不僅有歷史滄桑,還有他們家族的無上榮耀。
在父親的談吐間,關漢卿仿佛看到那個微閉雙目的塑像帶著一腔忠義走下神龕,揮舞著青龍偃月刀橫掃人間邪惡。
慢慢的,他知道了桃園三結義,知道了攻袁紹、救陶謙、斬楊奉……
他對創造這輝煌的先祖關云長好不崇敬。
就在這時,父親關季元將兒子的目光引向了史書典籍,明明白白的告訴他,讀了這些才能像先祖一樣出人頭地,成就一番功業。
從此,關漢卿不再在關帝廟的里追逐同伴,他為自己定了一個目標:習儒業,讀詩書,春榜動,選場開,一舉成名天下知。
關漢卿天資聰穎,讀書用功,讀經,讀得窗紙透明;誦詩,誦得鴉雀聞聲。
這一天,村里要給龍王爺獻演一臺木偶戲,報答一年風調雨順的恩德。
給龍王爺唱戲,自然少不了一副對聯。
關季元寫得一手好字,人們便來求賜。
可是,近來山雨欲來風滿樓,傳言蒙古軍已經攻入了雁門關,衙門里人心惶惶。
關季元雖然把寫對聯的事答應下來,但沒有動筆的心情,事情一放下,竟讓忘得一干二凈。
這天,村里來人要對聯,關季元正要上前道歉,沒想到村里的人卻張口贊賞他對聯寫的真好,看戲的人口口相傳,無人不夸。
這是怎么回事?
原來,是關漢卿從中搗了鬼。
那天,關漢卿正好聽到村里來人請父親寫對聯,眼看日期臨近,父親還沒動筆。
他幾次想提醒,可看到父親愁眉不展,他又不敢多舌,于是他干脆斗膽寫了一副對聯,“雖然猴猴蛋蛋,倒也熱熱鬧鬧”,便給村里送了過去。
搞清楚原委的關季元十分高興,看著風趣幽默的對聯,沒想到兒子已經有了這樣的學識。
不過高興之后,關季元又擔心起來,萬一真打起仗來了,關漢卿該如何施展他的才干?
03
關漢卿的伯父是個治病救命的醫生,方圓百里,無處不受尊重。
不讀書的時候,關漢卿也隨著伯父走街串戶,不為別的,就為給伯父做個伴。
一開始,關漢卿腦子里還是子曰詩云,是要科舉入仕,主理世事。
到了病人家里,他才看到伯父有好大的本事,病人都把伯父當神一樣來敬。
回來的路上,他禁不住問伯父用的是什么神法。
伯父平靜的笑笑,告訴他哪有什么神法,不過是些醫藥常識罷了。
伯父越平靜,關漢卿越敬佩。
從那時起,只要隨伯父出診,關漢卿都要請教醫藥常識。
既然侄兒愿意發問,伯父也不吝賜教。
一來二去,關漢卿從伯父那里學到不少醫病常識。
轉眼間,關漢卿就長大了,男大當婚。
白家的女兒白鳳鸞也長大了,女大當嫁。
可是,關漢卿總說,等等,再等等,啥時候名登榜首,啥時候就歡天喜地成親。
關漢卿頗有大志,父母拗不過他,白家也不好勉強。
這天,白鳳鸞身體不適,來請關漢卿伯父去診治,不巧伯父去另一家出診,尚未回來。
“見病不治非君子”,關漢卿雖然知道他的醫術不及伯父,但也愿意一試。
到了白家,關漢卿一愣。
在他眼前的,不是瘦瘦的葉,也不是胖胖的花,而是眉頭微蹙的西施。
一股戀愛之情油然而生。
關漢卿低頭把脈,鳳鸞滑下晶亮的淚珠,關漢卿趕緊給她寬心:
“不要緊,你這病好治。”
“我真怕沒福氣,進不了你家的門。”
“咋進不了,明兒我就著人下聘禮。”
白鳳鸞猛然坐起,臉上飛起淡淡的紅暈。
04
腥風吹,山河碎,遍地鬼魂多過人。
金國戰事節節敗退,蒙古鐵騎橫掃中原。
關漢卿家面臨著流離失所。
首先離開的是關漢卿的父親關季元,他是金朝衙門的小吏,若落入蒙古軍手中,必死無疑。
當然,關季元還有個心思,就是先走一步,為兒子前程探探路子。
臨走之前,父親叮囑兒子:“一定要埋頭讀書,一旦世道平穩,皇上就會開考選官,現在不讀書,到時候就會后悔。”
伯父也說:“世上賣什么藥的都有,就是沒有賣后悔藥的。”
可父親一走,關漢卿卻忙得連書籍都顧不上摸。
他跟著伯父在大路邊,整日忙碌著救治那些受傷的兵,忙著診療那些染病的人。
伯父刮骨,他剔肉;伯父療臂,他敷藥;伯父號脈,他開方。
忙到深夜,他倆累的站不起來。
大娘問:“那么多可憐人,你們倆救得完?”
伯父嘆口氣說:“救不完,救一個算一個。”
這句話,關漢卿記了一輩子。
05
血雨腥風成昨日,千村萬落生荊杞。
此時雖然戰事暫歇,但要以大元國號相稱,還需要幾十年的等待,科考更是遙遙無期。
看著哀鴻遍野的流民,路邊草叢的枯骨,關漢卿想科舉入仕,主理世事,改變世道。
可是,這暴力肆虐的天下,夢想成真卻遙不可及。
一天,關漢卿和伯父走在出診的路上。
“伯父,像這樣的亂世,給我官,我也不做。”
“那你想不想改變這混亂的世道?”
“當然想!”
“想,就要把它變為行動。”
“如何行動?”
“入仕當官。”
“難道除了當官沒有別的辦法?”
“什么辦法也沒有當官來得快。”
聽了伯父的話,關漢卿努力平息郁結的氣恨,恢復戰爭之前的心態,把功夫下在學習經書詩文上。
這一天,關漢卿學累了,就跟著大伙一起到池神廟看戲。
這天演出的戲是《關大王戰蚩尤》。
演著演著,臺下的人就騷鬧起來了。
演出完,關漢卿遲遲未走,他走進后場,將臺下為何騷鬧告訴了班主。
原因是這部戲太老了,大家已經看了太多次,他勸班主以后不要再演這出戲了。
班主一聽此話有理,立刻吩咐身邊一個叫石君寶的人抓緊寫一出新的戲文。
石君寶一邊答應著,一邊盯住了關漢卿。
只見眼前的人身材高大,臉闊眉粗,眼睛閃亮,談吐文雅。
石君寶靈機一動,提出要關漢卿一塊寫戲:
“兄弟,班主著急排練新戲,我一人應付不過來,你學識這么好,咱一塊寫吧!”
此前關漢卿還真沒寫過劇本,他一心想的都是皇家何時開考。
石君寶說:“兄弟,科考無期,何不先寫點劇本賺錢養生?”
關漢卿覺得此言有理,但寫什么呢?
石君寶隨口說:“關大王戰蚩尤不行,他那么英武,就寫他別的事情啊!”
這真是一語驚醒夢中人!
關漢卿從小就是聽著先祖的事跡長大的,對這些再熟悉不過了。
他上前拉住石君寶的手說:“好,我來試試。”
06
一連數日,關漢卿閉門不出,伏案耕耘。
關云長獨駕一葉小舟前去赴會,他提心吊膽。
關云長憤怒數道魯肅,他好不痛快。
關云長沖出暗伏的兵卒,他輕松得意。
終于,這出《關大王單刀會》寫好了。
拿給石君寶和班主一看,倆人也是連連叫好。
不出所料,這出戲一炮而紅。
尤其是那句“急切里倒不了俺漢家節”,讓臺下的觀眾痛哭流涕。
這真是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
關漢卿一心一意要栽的花是科舉入仕,時局卻不給予他相宜的土壤。
關漢卿沒有想過要寫戲文,世事卻牽引著走向別途。
此時,關漢卿覺得這只是權宜之計,而后他會迷途知返,重新踏上科舉入仕、光耀門楣的正道。
然而,開弓沒有回頭箭,世事沒有賜予他折返的機遇。
關漢卿的異常舉止引起了母親的注意,自古以來演藝唱戲的都是下人,兒子要求取功名,怎能為這分心。
何況,兒子父親走時千叮嚀萬囑咐,讓兒子刻苦讀書,若他回來發現兒子學業荒廢,我可怎么交待?
母親把關漢卿叫來訓誡了一番,關漢卿是個孝子,沒有違拗母親的意思。
從母親屋里退出來,關漢卿卻沒有退出寫戲的心思,寫戲給他帶來了樂趣,也讓他感到自己的價值,不寫戲他就坐不穩,睡不寧。
07
不久,事情出現了轉機。
這天,伯父看到關漢卿放在桌子上的劇本,就拿起來看了兩眼。
沒想到這一看,眼睛就拿不下來了。
一口氣讀完,伯父說:“這人寫戲寫的真好,應該讓他多寫一點。”
父親走后,伯父就是一家之主,關漢卿靈機一動,說不定伯父可以說服母親,讓他繼續寫戲。
于是關漢卿便承認這戲是自己所寫,還把母親如何讓他一心科考,不讓他寫戲文的煩惱一股腦告訴了伯父。
伯父說:“科考無期,何況藝不虧人,寫戲也是溫習典籍,不把經書吃透,怎么能把仁、義、禮、智、信化入三國的歷史?你不要著急,我去找你母親說說。”
經過伯父的一番勸說,母親最終同意關漢卿繼續寫戲文。
但是,母親也提出了兩點要求:一是不能耽誤溫習功課,耽誤功名前途;二是只能寫不能唱,不能給關家抹黑。
關漢卿一一答應下來。
從此,關漢卿萎靡頓掃,雙眼泛亮。
為了更好的創作,他離開家鄉來到平陽,棲身在鼓樓西北角的燕爾巷。
這里,穿有衣行,醫有藥鋪,氣象不凡,是僅次于金中都的地方。
關漢卿的到來,在平陽戲曲圈引起了轟動。
大家奔走相告,都來看這位寫出了《關大王單刀會》的人長什么樣。
在平陽,關漢卿如魚得水,逐漸熟悉了梨園的諸多行規和戲藝。
在《南呂·一枝花·不伏老》中,關漢卿寫道:“我也會圍棋,會蹴鞠,會打圍,會歌舞,會吹彈,會咽作,會吟詩,會雙陸。”
這些技能從哪里來,雖然不能說全是在平陽學會的,但是多數應該浸染于這里,這樣的技藝他在家鄉是難以學會的。
在這里,關漢卿又寫出了一本新戲《關張雙赴西蜀夢》,照樣大獲成功。
“普天下郎君領袖,蓋世界浪子班頭。”這是梨園眾生對關漢卿的一致評價。
得到了觀眾和圈中人的認可,按理說關漢卿應該扎根在此。
可就在此時,譽滿平陽的關漢卿卻決定離開平陽。
08
樹正綠,花正嬌,關漢卿卻要離開平陽。
他在《離情》里寫道:對著盞半明不滅的孤燈雙眉皺,冷清清沒人瞅,誰解春衫紐兒扣?
這不是撕肝裂肺的痛別,也是滿腹辛酸的掙扎。
那關漢卿能不走嗎?
不能!因為他要去實現心中的理想抱負。
離家幾年的父親寄來家書,他已經在汴梁立足,并且為伯父謀好了一份在官府行醫的職事。
這段時間,蒙古軍忙于西征,成吉思汗病逝,諸子爭著繼位,作為金朝新都的汴梁暫時平靜。
趁著機會,金國甚至收復了一些失地。
勝利消息傳開,國人倍受鼓舞,科考取仕時有傳聞。
關漢卿清楚的知道,他不是關云長。
他不能用一把大刀殺盡不平,只能用官衙的權勢去懲惡揚善。
入仕安民的希望在前,關漢卿怎能不動心。
所以,他要走,他必須要走,要奔那輝煌的前程去。
到了汴梁,關漢卿苦并快樂著。
苦是因為初來乍到,人生地不熟,經濟上也不甚寬裕。
快樂是因為他懷揣科舉夢想,這里畢竟是天子腳下,倘若時局穩定,皇家開考,那就能近水樓臺先得月啊。
然而,美夢醒來,卻是驚雷;山河仍在,卻已易主。
1232年,蒙古軍攻入汴梁,流民八方逃竄,關漢卿一家也在其中。
此刻,他們最想去的是故鄉解州,但有家沒法回。
因為蒙古軍為他們指定了方向,一路向北到真定。
所幸,蒙古軍沒有跟隨他們太久,在路上,關漢卿一家拐了個彎,到了伍仁村。
09
剛到伍仁村,關漢卿一家投靠在伯父的朋友家中。
雖然僥幸逃過一劫,但關漢卿怎么也高興不起來。
都說“十年寒窗無人知,一舉成名天下知”,不知此生還有沒有這樣的機會。
沒事的時候,關漢卿就沿著村里的小河走走,看看那綠油油的田野。
偶爾也會放開嗓子唱上幾句,村里人都夸他唱得好。
這天,村里要在廟會上唱戲,按照規定,這次要唱一出新戲。
他們自然而然就想到了有文化又唱得好的關漢卿。
關漢卿也沒當回事,憑他在平陽的修行,給村里指點個戲還不是小菜一碟?
可寫個什么戲呢?村里人文化程度不高,語言得通俗易懂才行。
這一想,關漢卿就想到在去汴梁的路上,經過陵川縣城時,一座大宅院吸引住了他,門匾上有三個大字“樂天園”。
停下腳步,關漢卿走了進去。
接待他的是老管家,見他是個書生,好不熱情。
問起這宅子的詳情,老管家眉飛色舞,說了個明明白白。
原來這家姓武,一家出了三個狀元。
關漢卿在村里待久了,對村民有了更多的了解,他們雖然日子清貧,但都有鯉魚躍龍門的美好愿望。
就寫這個,關漢卿興奮的提起筆來,綿軟的紙上跳躍著興奮的筆跡。
蟲鳴唧唧,涼風習習,一晚上時間,《狀元堂陳母教子》就寫好了。
演出的那天,伍仁村幾個壯小伙抬著龍王神身,走到戲臺子邊卻怎么都抬不動了,等戲演完,一抬又輕若從前。
村里人都說:“關漢卿的戲把龍王都迷住了。”
更關鍵的是,從這以后村里學堂讀書聲越來越響亮了,大家都說這是關漢卿的功勞。
10
村民的鼓勵讓關漢卿找到了久違的感覺。
他曾有過敵兵圍城的徹夜不眠,有過千里奔走的坎坷辛苦,更有過科舉不成的懊惱沮喪。
經歷了兵荒馬亂、狼煙戰火,關漢卿深深懂得——平安是福。
元蒙強權,金國抵擋不住,南宋抵擋不住,一個弱小的書生不必去螳臂當車。
即便金國復歸,北宋還魂,也不見得老百姓就能過上好日子。
關漢卿知道自己無法改變暴力構建的強權大廈,也知道心靈的改變能令滄海變桑田,能夠讓沙漠變綠洲。
而要實現這一切,就必須改變當權者和百姓的心態。
為了更好的發展,關漢卿離開伍仁村,來到大都。
這天,關漢卿的老朋友王和卿被鍋餅劃傷了咽喉,雖不至于危及生命,卻總是疼痛難忍,咳一口痰,里面帶著血絲。
關漢卿知道后隨手給他開了一味藥:三七。
王和卿服下后,不多時喉嚨就不疼了,也不再出血。
一時間,關漢卿在朋友圈被奉為神醫。
恰好,此時名伶順時秀得了腹脹的毛病,聽聞關漢卿的大名,便叫他去診治。
關漢卿號脈后發現順時秀身體虛弱,不便用藥,便讓她用食療的方法,每日食馬腸二兩。
過了幾天,順時秀也好了起來。
這兩件事讓關漢卿的醫術名聲大躁。
沒多久,中書省便來人請他到衙署行醫,關漢卿很頭疼,蒙古軍南進,天下大亂,怎能為虎作倀,走進衙署為那些暴徒治病。
這時,他的朋友,在警巡院做事的梁進之來了。
“你看我是壞人不?”
“你咋能是壞人?不是。”
“既然我在官府做事,沒有變壞,你咋就不能做?”
關漢卿不語。
“當今社會,文人誰看得起。”
關漢卿還是不語。
“文人地位不高,醫戶地位不低啊,你有本事,你就堂堂正正做個醫戶,有啥不妥?”
經梁進之一點撥,關漢卿眼前頓見亮光,說:“聽你的,干!”
就這么,關漢卿進入官方的醫戶,為他后來進入太醫院鋪平了道路。
而且,這段經歷也讓關漢卿筆下的權貴人物,從此個個活靈活現,顛倒黑白,血肉豐滿。
若不是近距離接觸,哪能把權貴的無恥行徑勾勒得如此惟妙惟肖?哪能把貪官污吏的齷齪心態揭露得入木三分?
11
醫病之余,關漢卿沒忘了寫戲文。
畢竟每日醫病只能醫好數十人,但寫一出好的戲文卻可以喚醒千千萬萬麻木的靈魂。
關漢卿想起幾年前,他路過澤州,想到李存孝在城下那一場英勇獲勝的大戰。
可惜,這樣一員虎將,竟然被車裂分尸,悲慘至極!
這一切都是因為小人讒言,導致上下離心離德。
這與當今朝堂之上的情形多么相似!
關漢卿提筆開寫了,他要為世事討公道,要還塵寰以清純。
很快,《鄧夫人苦痛哭存孝》上演了,戲演到哪兒,紅到哪兒,場場人擠得滿滿當當。
哭聲震動著臺下,但關漢卿更在意的是這哭聲能不能震動朝野。
元朝實行嚴格的等級制度,第一等是蒙古人,第二等是色目人,第三等是漢人,最末等是南人。
掌權的蒙古人萬一被兩面三刀的小人蠱惑,地位低下的漢人隨時有滅頂之災。
當然,關漢卿不會奢望用一出戲規整世風,卻愿意為之做精衛啼血般的呼喊。
很快,《鄧夫人苦痛哭存孝》的姐妹篇《尉遲恭單鞭奪槊》面世了。
尉遲恭面如黑炭,出身鐵匠,乃一悍將,在歸降李世民后不幸受到李元吉的誹謗。
李世民明辨是非,讓夸夸其談的李元吉與尉遲恭一起前往練武場比試。
撒謊的李元吉原形畢露。
最后,因為李世民寬厚仁愛,尉遲恭大為感動,從此舍身塌地的跟在李世民身邊,開創了一番偉業。
類似的故事還有很多很多,關漢卿的筆,飽蘸世風抒寫自己的濃情,迸濺了百姓的心聲。
12
多年的戰爭結束了,寫了多年的戲文,關漢卿也累了,他決定到心儀已久的蘇杭轉一轉。
在蘇杭,關漢卿見到的不只是旖旎的風光,還有無數掙扎在最底層的苦難百姓。
那一刻,關漢卿覺得自己的筆還不能停,這一停,天地間還會更混沌。
于是,他又拿起了筆。
地也,你不分好歹難為地!
天也,你錯勘賢愚枉做天!
這是竇娥口中的吶喊!
這是關漢卿的怒吼!
為活著可以出賣肉身,為利益可以出賣靈魂,為金錢可以出賣權力。
一個“賣”字主宰了世道人心,誰還敢期盼好日子呢?
關漢卿借竇娥之口,喊出了人神共憤的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