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上學時候是學霸的人,工作后卻不做工作狂了;很多愿意考證、讀書、考研考公的人,卻不愿意在工作中拼搏;愿意研究時事、增長見聞,卻對在職場中做某個崗位的螺絲釘深惡痛絕......
當你發現自己對工作抗拒,只想學習、不想工作是為什么?
我個人也有過這段時間,后來回想了下,有這么幾個原因:
1、學習只需搞事無需搞人,工作要處理人際關系。
學習或者說做研究,只要處理事情就可以了;但是工作中會涉及同事溝通、客戶交流、跨部門協作,除了做事還得處理人際關系。
事情的難度是有限的,而人的復雜性是無限的。
更何況中國人本來就不擅長人際關系的處理,更喜歡順從,服從權威;人一旦接觸自己不擅長的事,第一反應就是退縮和逃避。
2、學習是穩定的、可預測的,但是工作變數很多。
畢竟文獻、書籍和知識就那么多,保持一定的與時俱進即可,你可以獲得較多的即時滿足感;但是工作是變動的,不可預測的、變數很多,會因為變動帶來焦慮和壓力。
人都不喜歡變化、不可預測,這會帶來一種“失控感”。當我們傾向于掌控主權,就愈發容易陷入到這種失控感中。
3、只想收獲不想給予,沒有應用知識的熱情。
吸收知識很容易,只要有理解力和記憶力就夠了;但是輸出很累、痛苦很疲憊,需要問題解決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多維度知識整合能力,甚至人際交往能力和情商。
如果你對于世界一直在單向度的吸收知識,而沒有付出貢獻,那就是只想收獲,不想付出。
不過這也是人性本質,你不用覺得難過。后面我會講到如何破局,先往下看。
4、學習不用承擔責任,沒有參與“風險共擔”。
自由的學習是不需要對結果負責的。哪怕你某個問題想的不對,也僅僅是關于這個知識點的問題回答錯誤而已,不會帶來真正的損失。
但是工作的風險很高的,一旦做出某個錯誤決定,是需要扣薪降級甚至開除的。這樣對比看來,工作帶來的壓力不言而喻。
5、只學習是不用思考深層次的知識,也不用考慮到知識應用場景。
之所以只喜歡學習是因為它更簡單,之所以簡單是因為只吸收不實踐時,是無法觸碰更深層次的問題的,也無法思考到更深入的知識。
而當你工作時,你需要把知識付出實踐;而應用是千頭萬緒、紛繁復雜的,可能會面臨各種突發情況和魚龍變化,需要你持續的變通和思考。
不過,當你陷入到對工作的抗拒中無法自拔,也沒關系,不用過于焦慮!
下面給出幾點建議,是我親身實踐后,幫助我擁有應用知識的熱情的好辦法!
1、別想著脫離實踐的學習,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就像毛主席說的,“只有千百萬人民的革命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尺度。”他也確實利用理論知識帶兵打仗了。
躬身入局之后,你對知識會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反思,從而督促你學到更深更廣泛的知識。
這不就進入良性循環了嘛!
2、就算你想做研究型的學者,如果沒有投入到實踐中也是沒有參考價值的。
就好像紙上談兵的咨詢專家,沒有對賭也不對效果負責,就沒有參與到風險共擔中。
《非對稱風險》一書中提到,“如果你想獲得回報,你就必須承擔風險,而不是讓別人替你承擔損失。如果你把風險強加給別人,你就必須給他們一定的補償,你對待他們必須像你希望被他們對待的那樣……不要聽從以提建議為謀生手段的人的建議,除非對他們提出的建議有對應的懲罰措施?!?/p>
不工作便沒有功名,沒有功名就不夠權威,沒有權威就無法說服別人聽信你,你的所學就不能幫助其他人,無法實現上面說的“價值化”。
為了讓你的研究有價值,讓你的學習有回報,你就需要參與到實踐中。
3、意識到人生的真諦就是付出,你要學會從輸出中收獲快樂。
人生的真諦不僅在于學習,更在于創造力和價值感!你學習的東西需要真正影響、幫助其他人,對別人的人生有正向影響,這才是學習的本質。
《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一書有這么一段話:
盡量使用你擁有的任何知識,但是要看出知識的有限性。
光有知識還不夠,知識沒有心。再多的知識也不能滋養或支撐你的心靈,它永遠也無法帶給你終極的幸?;蚱届o。
生命所需要的不僅是知識而已,還得有熱烈的感情和源源不絕的能量。生命必須采取正確的行動,才能讓知識活過來。
知識和行動結合,才能發揮出能量,帶給你成就感和價值感!
參與到輸出和風險共擔中吧,讓知識活絡起來,帶給你應得的價值與幸福!
我是華瑩,專注閱讀推薦、思維能力、職場干貨和個人成長分享。QS30管理學碩士,AI公司產品運營。
你的每一個點贊或收藏或關注,都是對我莫大的鼓勵,讓我們一起在快節奏的世界里,見證彼此的成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