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說起工作和養育孩子,辛苦不容易。她工作特點黑白班,周末休息也不固定,每天要面對大量人事物,以至于整理資料這些日常事大都拖到下班后加班完成。
工作辛苦些,當然職業成就感也很棒。
最近她們大系統有個業務演講比賽活動,單位推薦她去參加。可是想到近來工作的繁忙,還有剛剛入學孩子,需要找學屋,熟悉接送,瑣事一大堆,腦袋被整的不是一般大。她說,自己打算推辭掉這個機會。
我聽了忍不住講起大道理。
機會總是垂青有準備的頭腦。
未來的你會感謝今天你的堅持。
想一想,從未來看今天,今天的付出再辛苦也不再那么痛苦。
她說,問題是自己腦袋不聰明,要比別人付出好多才可以。還有,孩子入學事情搞得自己一團糟,精力似乎透支空了。
我回答“你說要比人付出更多,說得真是太好了”,因為~別人也是這樣想的。
其實大家都在想自己不如別人,大家都是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唯有如此才會認真準備。實際上,一旦你比別人多努力一點點,認真準備參加活動,無論成績如何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收獲了別人永遠無法體會的經歷。
發展心理學家皮亞杰提出“圖式”這個概念,他認為人的知識經驗過往體會都在發揮重要作用。那些讀過的書,走過的路,看過的風景,經歷的事情,如同一個個節點被原有網絡結構構建起來,形成自己獨特思維體系,用來應對未來的挑戰。
這個圖式就是我們解釋世界的武器,它來自我們豐富多彩的經歷,更重要的是來自自我挑戰,客服困難取得的點滴感悟。
天下沒有白費的體驗,我們就看你如何構建。
最后,我說其實在我看來,你需要參加這個活動關鍵不在自己,而在于一個簡單而充分的理由。
然后,我就戛然而止了。她問是什么,我沒有再說,相信她會明白。
自己想明白的事兒,才有趣味,也更有意義。
孩子開始讀書了,意味著要有規矩,要有幫助,更需要家長的榜樣。
孩子不是懵懂無知,孩子心里明白敞亮,孩子眼睛會看到父母如何在做。你到底忙碌什么,是天天胡吃海喝,還是工作奔波,你別想欺騙逃過孩子眼光。
當你為了參加活動積極準備時候,你在用行動告訴孩子,我也在學習。一個積極努力學習的家長,不就在為孩子樹立最好的榜樣嗎。
心理學告訴我們,模仿是學習的重要機制之一。當我們沒有能力提供更好物質條件,不能送孩子進貴族精英學校,無法帶著孩子見多識廣,這時候,我們其實同樣能提供孩子成長最好的東西,那就是身體力行,積極向上,不言而教,無為而治。
當家長做好了自己,每天充滿希望與動力,傳遞給孩子的信息棒棒的正能量,孩子做不好也很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