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寺院一直有種說不清的感覺,敬而不拜。因為不了解、不懂,所以不拜,但是對于別人的信仰表示尊敬。
這次去潭柘寺,主要是聞名已久,早就聽過“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的語句,很想一睹芳容。有朋友相約,便欣然前往。
過去的時候不是周末,人沒有那么多,走起來還算閑適。停車后,還要走一小段石頭鋪就的小路才能到達寺院門口。小路由一些大石頭砌成,道路中間是用平整的石頭,走起來還算平坦,但只容一人前行,兩側的石頭就會有些個性,崎嶇不平,不像小石子那樣能做腳底按摩,只是讓你走起來一深一淺的,有些累。如果兩人并行,那就要有一人走的有節奏些了。
進入寺門后,先有一個放生池,取自河道的一段,圍建成一個放生池。里面幾株蓮花稀拉的長著,里面有金魚游著,也算協調,下面就是干枯荒廢的河道了。如果雨水多起來,放生池的水會像小瀑布一樣流下,也算是一道美景。
再往里就是寺院里的各路神仙了,我都不太認識,但這次我認識了韋馱菩薩。韋馱為護法菩薩,是供奉在寺院進門神像的背后,專門負責保護佛法和寺院信徒的安全。韋馱菩薩有兩個姿勢,一個是雙手合十,橫杵與腕上,直挺而立;一個是一手握杵掛地,另一手叉腰。前者雙手合十,表示此地十方叢林,歡迎來客,遠游的行腳僧可以安心住下。后者則表示本寺不接待來僧掛單,請行腳僧不要自討沒趣,最好另投其他山門。這也開啟了我對寺院菩薩的新認知,想要去了解更多。
再往里給我留下印象的便是滿院的千年古樹及庭前各種花草。因我的不學無術并不能清晰的分辨這些,朋友便一一幫我介紹。先看到一片牡丹,可惜過了花期,花敗了。再往前一片芍藥,開得正艷。突然讓我想起“庭前芍藥妖無格”。“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便問起朋友牡丹的是什么時候開呢?“春芍藥夏牡丹”朋友告訴我,這說話是有典故的。
相傳,清乾隆年間,江西萍鄉人劉鳳誥進京應試,考中了第三名。按照當時的科舉制度,皇帝在放榜前,要親自會見新科進土,并進行殿試,然后才以御筆欽點前三名,即狀元、榜眼、探花。
劉鳳誥相貌平常,而且又是個獨眼。乾隆皇帝欽點他時見其相貌后有些猶豫,有心不取他。如果他確實有真才實學,擔心會失去一個人才,同時又怕被議論“以貌取人”。乾隆心想再考考他,如果確實才識卓著,就給他功名。于是,特出一聯,試試他的真才實學。
乾隆皇帝的上聯是:獨眼不登龍虎榜;劉鳳誥聽了,知是針對自己的相貌出聯的,立即對道:半月依舊照乾坤。
乾隆皇帝聽了,又驚又喜,因為下聯的意境深遠,說明劉鳳誥不但有文才,而且更有抱負。一時興來,又以四方星辰為題,再出上聯:
東啟明、西長庚,南箕北斗,朕乃摘星手;
劉鳳誥馬上對出:
春牡丹、夏芍藥,秋菊冬梅,臣是探花郎。
乾隆皇帝心花怒放,喜上眉梢,欣然命筆,點他為探花。
再往里,就是各路菩薩的大殿,今天剛巧趕上寺院有法式,一些大殿不能進,就順著風景向里走了。
走到頭向西有一個觀音洞,小路窄小崎嶇,走上去并沒有想象中別致的景觀。在中間有一個放生池,里面是被放生金魚和大小不等的烏龜。烏龜爬著、游著、嬉笑鬧著。不知道他們對自己被撈起、放生的過程是何想法。
再往前,還有一個小山洞,這個山洞似乎不被景區關照,游人也上來的少,正好可以駐足看看,這洞里是一直老虎,相傳在方丈帶來大家打坐誦經的時候,這只老虎就走進大殿,在眾人身后趴著,開始眾人害怕,沒有方丈的許可大家又不敢動。老虎并沒有傷人,大家也就沒有理會。在之后每次大家打坐誦經時,這只老虎都會過來趴在那里。在修行,也在保護大家。
身處寺院,潭與柘,處處禪意。與友近游,談笑間,句句詩意。詩與風景就在身邊,何必非要去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