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頁十二 《孩子的成長 媽媽的修行》P56-57頁 如何聽
【R閱讀原文片段】
? ? ? 那么到底應該怎么樣聽身處問題區的孩子說話呢?
首先,要專注。你要聽別人說話,就要有聽的樣子,而不能一邊忙著干自己的事情,一邊心不在焉地聽著。當孩子傷心的時候,父母可以運用肢體語言表達自己的關心,比如和孩子坐在一起,在孩子不抗拒的情況下握著孩子的小手,傾身向前,保持眼神交流等,這讓孩子感受到自己被重視,他知道你是真的關心他,真的想聽。
?其次,善用被動傾聽。比如適時地保持沉默,用簡短的語言回應孩子:“嗯”“哦”“這樣啊”;或者用引導性的語言:“然后呢?”“你想談談嗎?”“我想聽聽你的看法。” ?
再次,適時使用積極傾聽。積極傾聽的完整句式是“事實加感受”,比如“你磕到膝蓋了,很疼”“你想要這個玩具,媽媽卻不同意買,這讓你感覺很不高興”。但這不是一個公式,我們可以放松,自然地傾聽,也可以只說其中一部分,比如,只傾聽孩子的感受:“你覺得很委屈”“你覺得很不高興”;或者只傾聽事實:“你坐在那里玩得正高興,他就過來搶走了你的玩具”“你在幼兒園一直等爸爸來接,可是別的小朋友都被接走了,爸爸卻沒來”;
? ? ? ?最后,傾聽要做到跟隨。很多人認為傾聽是在引導孩子,其實這是對傾聽的誤解,真正的傾聽是無我的,我怎么想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他是怎么想的,因為對于此時的孩子,他需要的是一雙耳朵,而不是一張嘴巴。如果孩子真的詢問父母的意見時,父母可以分享自己的經驗,而且僅僅只是分享。不要輕易給孩子建議和意見,尤其是不要給身處問題區的孩子建議,因為他是聽不進去的。更不要隨意評判孩子,因為再多的對和錯、好和壞,都沒有眼前的孩子重要,我們要信任孩子自己體驗人生的能力,任何一個人都會有自己不同的生命過往,我們不可能代替孩子生活,更不可能讓孩子一點錯都不出就過完整個人生,我們只能知道對我們自己來說什么是最好的,卻無法知道對孩子來說什么是最好的,因為他帶著的是不同于我們的使命來到這個世界的,他將擁有的是與我們不同的人生軌跡。
I便簽:? 我們應該怎么樣聽身處問題區的孩子說話?
1.專注。不要做其它的事情,全身心傾聽。適時還可以運用肢體語言,讓孩感覺被重視和關心。
2.做好被動傾聽.如適當地沉默,用簡短的語言回應孩子或用引導性的語言讓孩子說出他的想法.
3.做到積極傾聽.積極傾聽的完整句式是“事實加感受”,也可以只說其中一部分.
4.傾聽時要跟隨。要跟隨孩子的想法,而不是大人的想法.如果孩子問你的意見,你才可以分享你的經驗.特別是身處問題區的孩子,更不要輕易給他們建議和意見,也不要評判他們,要相信他們自己體驗人生的能力.
A1便簽:
4月20日晚餐,我吃完飯后在書房看書,突然女兒大聲進沖過來向我告狀,“媽媽是壞媽媽,我飯沒有吃完就給倒掉了”,我當時也與她媽保持一致,同時做自己的事情,并大聲訓斥“你媽媽做得對,誰叫你吃飯時東跑西跑,不好好吃飯,活該就當餓著”,女兒見我這樣說,就哭起來了。現在想來,我一沒有好好傾聽,二是不應批判。
A2便簽:
如果最近一個月內,再發生因女兒吃飯不守規矩,而老婆倒掉女兒飯的事情,我將按照如下步驟來與女兒溝通:
1.停下手中的一切事情,認真地聽她對昨天媽媽生氣把她飯倒掉事情的傾訴;
2.并適時做好被動傾聽,并跟她說,媽媽倒掉她的飯,她是不是感到很意外(因為媽媽很少生氣的);
3.然后再問她自己吃飯跑來跑去的行為有什么看法,她自己承認不對后,我才表達希望她以后不要再出現這種行為,養成良好的吃飯習慣。
4.最后問她吃飯時走來走去有沒有克服的辦法,引導她一起有意識想到解決辦法,并約定從下次吃飯時開始執行,做到了爸爸就給他加積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