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一下午,我和媽媽帶著小女兒到廣場玩耍。廣場上的人比平時少了很多, 只有一群人在跳廣場舞,一些人在看攝影展。過年嘛,外地人回家了,本地人出去游玩了,何況上午的各種新年活動也結束了。
我們從“新年快樂”的大型花卉展臺轉了一圈,路過跳舞的旁邊,這時一對老人吸引了我。他們應該有70多歲,老爺爺推著一輛破舊的三輪自行車,老奶奶坐在三輪車里,一起看著舞動的人群,老爺爺每向前走一步又回頭看看跳舞的人,老奶奶一直看著人群。或許他們也想去廣場上手牽手跳上一曲,只是他們這年紀的農村老人是羞于表達和表現的。
我看著他們漸漸離開的背影,熱淚盈眶!
我想起了我的爺爺奶奶。爺爺不會騎自行車,學會三輪車時已經到了花甲之年,于是他也買了輛小三輪自行車,三輪車后有一帶靠背的座椅,剛好可以載奶奶上街,從此他們無需步行上街了。
后來爺爺的自行車被家里的小家伙們摔得沒有了坐椅沒有了鈴鐺,甚至連輪轱也有些扁了,爺爺便把車修修再騎,即使不騎也要推著車上街。于是常常出現奶奶坐在三輪車后的架子上,爺爺推著奶奶,或是爺爺推著三輪車倆人一起走路的情景。
奶奶性格倔強,爺爺脾氣溫順,奶奶欺負了爺爺一輩子,爺爺呵護了奶奶一輩子,共同生活了60年。直到爺爺病逝,也不能舍得讓奶奶獨自生活。
爺爺去世當天的情景依然歷歷在目,本有些糊涂的奶奶沖到爺爺面前要拉他起來……爺爺的離開讓奶奶受到了極大刺激,幾天的時間就讓她完全失去了獨自生活的能力,對近的事迅速忘記,對遠的記憶卻依舊清晰。她可能不認識自己兒子女兒,卻總還在找爺爺,一遍遍叫著他的名字!奶奶失去了爺爺,等于失去了生命,很快她的生命也隨之枯竭。
爺爺奶奶出生于上世紀戰火紛飛的三十年代的四川農村,奶奶家曾是地主,解放后一貧如洗,爺爺家是糧農成分略好,但不能解決溫飽。他們結婚時不過都才17歲,從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的初始共孕育了七個子女,攜手60年,共同經歷了貧窮饑荒,經歷了包田到戶,經歷了改革開放,也最終看到兒女們過上豐衣足食的日子,享受過兒孫滿堂的幸福,看到孫輩考進大學,參軍入伍,無比欣慰。爺爺奶奶雖然未能子女過上富足的生活,甚至連受的教育也是有限的,但他們的七個子女都是勤勞善良愛國愛家遵紀守法之人,都能靠自己的雙手過上好日子,僅此一點足以說明他們家庭教育的成功。
可以說我的爺爺奶奶的相互依靠,同甘共苦的一生就是“夫妻”的最好詮釋。
所謂夫妻一場,不是在你年輕的時候對方能給你多少物質享受,而是能相互牽手走過患難,經歷風雨,相濡以沫,最終能陪著對方白頭偕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