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就想談談早起這件事。
看到很多朋友參加早起營、朋友圈簽到打卡,把這件事做得轟轟烈烈。
但也有不少人跟我說,堅持不下來,早起一周就痛苦得不行,最后還是放棄了。
那么,作為一個早起800天,同樣經歷了上述痛苦無法堅持,到后來把早起當成享受的我來說,期間經歷了怎樣的心路歷程呢?
這里來回顧并分享給廣大想早起,但又無法實現(xiàn)的朋友。
第一階段,早起不到一個月就想放棄
我最開始在堅持早起時,主要是想模仿他人。但是落到自己頭上,就覺得不是那么回事兒。
一方面我覺得早起床很痛苦,起來之后可能還要再回去睡個回籠覺。
另一方面我覺得,要是讓我天天堅持,可能很難。
后來我才知道這是有原因的——因為我沒有目標。
1. 用黃金圈的概念幫助自己確認早起目標
很多人都知道黃金圈的概念,就是說在做一件事之前,先要考慮為什么。如果想不清楚具體原因,那么這件事情就沒有意義,即便是做了,也會很痛苦。
對每個人來說,目的都不相同,為了學習、工作、為了鍛煉身體、做一頓營養(yǎng)豐富的早餐等等。不管是什么,一定要想清楚目的。這樣,才能有動力堅持。
做一件事之前,先考慮為什么要做。
對我來說,我就想在不受打攪的時間里,把想做的事情做了。
比如說我前兩年的早起目標是為了起床讀書、學英語。
還兼顧可以早出門,不堵車,坐地鐵不擁擠。換句話說,可以掌握更多的主動權。
去年的早起目標是為了鍛煉減肥,讀書和給老媽做早飯。
后來主要在家辦公,也沒有因此放棄早起。因為,當讀書成為習慣后,早起就成了自然的行為。
總之就是,只有想清楚到底為了什么而早起,才能把這件事堅持下去。并且還能想辦法,讓這件事做起來不那么痛苦。
我的方法是量化。
2. 用量化思維記錄早起的成績
早起不是盲目地模仿,不是被動地逼迫,而要是發(fā)自內心的心甘情愿的行動。
如果能給自己帶來早起的反饋,就會增加成就感。
比如要在上午開始工作或學習前,問問自己早上起來后做了什么,有什么收獲,這就是很好的量化方法。
確認每個行為都是有跡可循的,才能更有成就感。
就我個人來說,一般是提前一天定好第二天早上要做的事情,然后早晨起來之后按照計劃去執(zhí)行。
等到準備上班出門時,回顧一下這一早上的行為。
如果是學習,就問問自己:學了什么?是否完成預定目標?
如果是偶爾加班工作,就問問自己完成了什么?
如果是做飯,也要問問自己做了什么?怎么做的?花了多少時間?
如果是運動鍛煉,就總結一下大概進行了多長時間,效果如何?比如有沒有出汗,是否達到規(guī)定動作要求。自己是怎樣堅持下來的?是聽音樂還是聽音頻課程?或者是聽小說等等。
……
把這些抽空記下來,既是回顧,也是反思。
讓每個行動步驟有跡可循。抓鐵留痕,踏石有印。
如果能這樣要求自己,那么,早起就不再盲目,就會更有動力。
這些只是在早起行動初期需要養(yǎng)成的一些習慣,目的就在于把這件事能堅持下來。
但往往只是看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因此在最開始一定要克服惰性,讓自己一點點做下去。
等到稍微習慣一些之后,就可以再有進一步的方法,繼續(xù)要求自己貫徹執(zhí)行。
此時需要的就不僅僅是早起的行為,還要找到方法,怎樣才能真正做到早起?
第二階段,找到方法后,刻意要求自己早起
當然,早起只是一個行為動作,背后還有著相關的原理。如果不去掌握,僅僅只是要求自己早起,那么很可能會傷害身體,甚至會給精神帶來很大的壓力。
所以,要透過早起這件事本身,調整自己的整個行為模式。
1. 靈魂三問法,增加早起動力
這里所說的靈魂三問,就是指三個問題:
今天要做什么?
規(guī)定在什么時間完成?
怎樣提早完成?
看到這里你或許會感覺奇怪,明明是談早起,為什么要談這些?是不是跑題了?
NO!當然不是。因為這是保證早起的前提條件。
其實看起來是早起,根本原因在于早睡。但很多人無法實現(xiàn)早睡。
比方說加班,回來很晚,飯后還有很多事情沒做完。
這樣要想做到早起就很難了。因為假如半夜12點之后才睡覺,還要在凌晨5點起床,這基本是不現(xiàn)實的。即便勉強早起,對身體傷害也是很大的。
這里我們拋開夜班或是偶爾的意外之事所導致的加班,只就多數情況來談談,怎樣通過早睡來為早起增加動力。
問問自己上面這三個問題,找到答案之后再去落實,基本就可以解決因為事情太多而無法按時完成,無法按時入睡的情況了。
比如:
第一步,今天要做什么?可以分成上午、下午的事項。
每個人每天總會有固定的事情,所以要心里有數。
可以提前一天安排好,大致列出來。
每做一件事,就記錄一下時間花費。跟計劃的事情對照一下,看看是按時間完成了還是因為意外事件導致延誤。
第二步,規(guī)定在什么時間完成。就是衡量一下每件事大概的時間花費。比如寫個大綱30分鐘,填個表格15分鐘,做完這些事情總共要多久。可以列個總的時間段,比如9點到11點之間做什么。
當然,每件事可以預留緩沖時間,因為按照侯世達法則,我們做一件事實際所花費的時間肯定要比計劃花費的時間多。因此也不用太苛求,可以定個時間范圍,也沒問題。
我自己的大致時間記錄。
第三步,怎樣提前完成任務呢?
那就要看自己的認知和判斷了。
看看事情的重要和緊急程度以及對自己的重要性,做出取舍。
只有這樣,把每天要做的事情做好清晰的規(guī)劃,才能基本保障按時完成。當要做的事情在規(guī)定時間內完成后,入睡時間才有保障。
那么,具體來說要怎么做呢?可以采用一些小技巧。
2. 借助普瑞馬法則和4D原則,為早起做好準備
每個人的實際情況都不一樣,每天要面對的事情也不一樣,我這里只是大概提供一個思路。
總的原則就是可以按四象限法,先把要做的事情用加法方式羅列之后進行分類,再用減法方式,精簡出不超過5件事。
很多人都說一天最重要的事情只有1~3件,我這里還加了兩件,為的是可以有一個緩沖的余地。
之后就要觀察這幾件事,假如說它的完成截點都是要求在下午4點之前,那我們就想一想能不能在3點甚至2點就完成。
我個人的方法有兩個,一個是把最難做最不想做的放在最前面。這也叫普瑞馬法則。
一個是4D法則,也就是趕緊做(Do it now)、等會做 (Delay it )、讓別人做(Delegate it)、放棄不做(don’t do it)。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體驗:最難的事情、最不想做的事情,如果能最先完成,那么后面的事情基本就都很輕松,心理上會覺得非常爽快。而且,很可能上午還沒結束,任務已經完成大半,那種成就感和喜悅感是無法言說的。
而且在做的過程當中,我們會非常有目標感。
比方說,要求自己11點之前就要完成這項最難的工作。那么在工作時一定會集中全部的精力,給自己一個很強烈的緊迫感。必要的時候,甚至可以給自己定一個計時器。例如1個小時之內完成,30分鐘之內完成等等。
中間如果被打擾,或者想刷手機、看網頁,就會要求自己,先放在一邊,等完成任務再說。
我常用的定時器。可以用倒計時的方式約束做事,確保專注。
每天按照這樣的節(jié)奏去做事,根據我個人的經驗來看,基本就能節(jié)省出一大塊的時間。
假如今天要做的幾件事情已經做完,還沒到下班時間,那還可以想一想,還有什么可做的,或者是定出明天的計劃。
而4D法就更好理解了。
看看哪些事情是要盡快完成的,哪些事情可以讓別人做,哪些事情干脆放棄不做。
普瑞馬法則結合4D法,就可以把每天的事情安排得非常妥帖。
比如利用普瑞馬定出最先做的事情,這就是4D當中的“趕緊做”。剩下的事情就是稍后做的,可以委托別人做的以及放棄做的。
兩個法則可以幫助我們做好時間管理,從而保障睡眠。
相信經過這樣的規(guī)劃,基本可以保證按時完成既定目標,然后按時回家吃飯睡覺,保證規(guī)律的作息。
第三階段 習慣成自然,把早起作為日常行為
當通過上述的方法,把要做的事情進行合理規(guī)劃后,基本可以節(jié)省出時間來用于按時睡眠。
但正所謂計劃是死的,事情是活的,有的時候計劃不如變化快,所以,還要學會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變動、及時調整。
1. 通過反饋反省和調整,讓日常安排更合理
在今年之前,我每天早上的行為是:
起床后讀書1小時,鍛煉1小時,做飯40分鐘;洗臉敷面膜20分鐘。
效率不算太高。
有些想做的事情就安排不上。比如想補補英語,想學點技能。這樣就只能利用白天。
而白天說實話,時間安排并不由我說了算,很多意外的事情都會導致計劃出現(xiàn)變故。
所以一天下來,很可能是要完成的事情還完不成,心里多少會有一點焦慮。即便是做到早起,但依然感覺沒有達到它應有的效果。
后來開始逐步調整。
比如把早上1小時的鍛煉分解成兩個30分鐘。
早飯后抽空30分鐘,晚上睡前抽空30分鐘。
這樣基本不占用整塊的時間,早晨可以省出1小時。
讀書時間也可以挪到午休后,用讀書來開啟下午時光,效果似乎更好。
早上省下來的時間進行寫作輸出。
比如現(xiàn)在基本是起床后用大概30分鐘的時間進行洗漱如廁等常規(guī)活動,之后就是在5點10分左右開始寫作。
前一天晚上定好內容大綱,第二天開機后直接打開文檔開寫。
當然,這里所說的只是初稿,沒有經過加工潤色,只是為了逼著自己在規(guī)定時間內盡可能地輸出內容。
一開始寫完兩篇文章(每篇1500字上下,合計3000字),大概要花上1個半小時,練習一段時間后,大概1小時就可以完成,又可以省出30分鐘。
省出的時間可以補補外語,白天用碎片化時間腦補復習,感覺一天的收獲要比之前大很多。
比如在早晨9點之前,可以完成2篇文章、2頁紙的學習、1篇音頻、早飯準備、發(fā)4個平臺的更文(提前寫好的),30分鐘鍛煉,有時還可能寫個微頭條。
而這樣做的目的就在于,對于早晨要做的事情了相當的期待,這樣起床的動力就非常強。
可見,我也是在不斷調整當中給早起這件事賦能的。
這樣做,可以對早起后要做的事情有個非常大的目標感,會更促進自己把早起這件事進行下去。
2. 放松心態(tài),用侯世達法則減輕壓力
當然,正如前面所說,早起這件事并不僅僅是一個動作。它背后涉及更多的是時間和精力管理。
有時我們會發(fā)現(xiàn)即便早起,但是成就感依然不大。因為事情實在是太多了,太難了,無法按照預期要求按時完成。
那么我對此的建議就是適當放松心態(tài),不用太緊張。
在李笑來的《把時間當作朋友》這本書里,提到一個概念:侯世達法則。意思就是我們完成一天的時間,要超出預期。這是很正常的。
我們只要把該做的事情盡力做好就可以了。有些是因為不可控因素所導致的延誤,無需太過糾結。
比方說原本計劃晚上9點讀書,但實際上耽誤了半個小時,要到9點半才開始,那也沒關系。原本計劃讀20頁,現(xiàn)在可以讀10頁,也沒什么問題。
原本計劃早上5點起床,但實在太累了,懶得起,那么再多睡上半個小時,也是完全可以的。
我們的時間計劃不可能可丁可卯,實際花費時間超出預定時間是不可避免的。只要能找到原因并且記錄,列到改進優(yōu)化的內容里就行了,不用太過焦慮。
這樣,在放松的心態(tài)下休息和早起,才能體會到愉悅感和成就感,而不是壓力感以及無助感、挫敗感甚至失落感。
另外關于在早起后出現(xiàn)昏沉,我也寫了心得。
4:35起床、早起802天的我,想聊聊“早起導致一天昏沉”這件事
結語:
要想做到早起,需要注意3個問題:
第一:確定早起的目的。知道為什么早起。目標一定要清晰,有力度。
第二:想辦法早點睡覺。除了不可控的因素之外,盡量提前完成任務。
第三:對要做的事情進行分析,做出精準取舍。之后憋足一口氣,先把最難的事情完成。
只要有了明確的早起目標以及合理的作息安排、日程規(guī)劃,早起這件事就會慢慢成為習慣。到那時,它將不再是一種負擔和任務,而會讓人心甘情愿、樂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