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家鄉衡陽位于湖南的中南部,橫跨湘江,以南岳衡山出名。每年的新春佳節之際,都會舉行各種民俗活動歡慶佳節,而最熱鬧,最引人注目的還是舞龍鬧元宵。
? 龍是衡州大地先民所敬奉的圖騰,是吉祥雄偉的象征,相傳天下南岳有八百蛟龍相擁護。千百年來,大凡重要慶典或祭祀,均張燈結彩,獅龍并舞,共呈吉祥。民間的龍有布龍、紙龍、稻草龍、筍殼龍、板凳龍、娃娃龍、滾地龍、七巧龍、香火龍等。布龍最是普遍,各地因制作、耍法不同,名稱亦有別異。
? 作為一種傳統民間藝術,清代以來,衡陽龍舞盛行,俗稱“滾龍燈”,龍身為竹扎布面或稻草編織,下設木柄,木柄多少不一,但需成單數。“龍燈”有10余個種類,以九龍鄉的“七巧龍”、接觀鄉的“青蛙龍”、花橋鎮的“滾地龍”、雙林鄉的“娃娃龍”、車江鎮的“硬龍”尤具特色。每年元宵佳節期間,城鄉龍舞形成高潮,萬人圍觀,鞭炮聲、歡呼聲,此起彼落,通宵達旦。
? 每到正月初七,提前做好的祥龍被請出,龍頭位置由老燈手負責,燈手們陸續集合完畢,一色的帽子和衣服顯得整整齊齊,時不時傳來鑼聲或是鼓聲,集合完畢,手提燈籠的老爺子開始了“出燈”儀式,他念念有詞,出口成文,嘴上喊的都是吉祥話,口音是最正宗的衡陽土話。開始舞龍燈起,就形成了規矩,出行前要到祖廟敬神再出發,設案,焚香,作揖,行叩拜,所有的人員都一臉虔誠,儀式后要將龍頭抬起在祖廟前叩首三次,方可舞龍出行。出行時,年長的燈手一手提著燈籠一邊說著吉祥話,所有人舉起龍浩浩蕩蕩出發。所行之處,皆有人早已備好香案,瓜果點心,手拿香燭在旁等候,只等接龍。鞭炮聲起、鑼鼓聲響,龍頭對著香案點了兩下頭,就一躍開始“鬧騰”。只見兩條“巨龍”飛舞起來,穿著一件五彩“龍袍”的神龍,或神氣地仰著頭,或激烈地扭動身子,或飛騰,或跳躍,非常威武壯觀。燈手們紛紛碎步起跑,耍十一、十三節龍的,主要表演蛟龍的動作,就是巨龍追捕著紅色的寶珠飛騰跳躍,忽而高聳,似飛沖云端;忽而低下,象入海破浪,蜿蜒騰挪,煞是好看。
偶爾兩條龍會面互動、偶爾又分開各自歡騰,龍珠擺動,龍頭跟隨,緊隨著龍頭的龍身翻滾,熱熱鬧鬧,生氣勃勃。舞龍隊的隊員們團結合作,把一條長龍舞得神采飛揚,看燈的人個個興高采烈。“我們華夏子孫都把‘龍’看做是吉祥的化身,希望能以舞龍的方式祈禱神龍的保佑,以求得風調雨順,全家平安。
? 龍燈一般在正月十五元宵節結束,通常叫“圓燈”。“圓燈”那晚,也就是正月十五晚上,龍燈要進自己村子里的祠堂向本族告別。在悲壯的鑼鼓聲中,舞龍手們舞著龍燈跑步往前沖,跳過事先燒著的一堆大火齊喊三聲:“送黃龍上西天!”隨著黃龍在煙霧中“升天”,新年就在這種儀式中結束了。我們又默默盼著下一個新年的到來。
? ? 正月舞龍燈,謂之敬龍神,于以祈福,消災。”龍舞古今廣為流傳。在古代,人們把“龍”作為吉祥的化身,代表著風調雨順的愿望,因此,用舞龍祈禱神龍的保佑,以求得風調雨順,四季豐收。這條“龍”就是清泰安康的守護神,保護著一方平安,每年的舞龍燈,也是為了將這份福氣與平安分享給每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