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七五一年春,這是乾隆的第一次南巡。某日晨初至,乾隆從夜宿的龍船上起身,交待隨從今日要到位于無錫西郊的惠山秦園去賞景。這個秦園,是乾隆起程前已定下必去的。此園松林深壑、曲徑通幽,景致優美。且主人家族顯赫,族人接連科舉高中,又與皇家聯系甚密,正是其祖父康熙六巡江南時的接駕之處。
受祖父的影響,乾隆也對秦園偏愛有加。后來,他數次游園并題詠賦詩,認為“江南諸名勝,唯惠山秦園最古”。更令人將秦園臨摹成圖帶回京城,在圓明園內仿建一園,取名”惠山園”,后改名”諧趣園“。此乃后話。
這日,乾隆游興甚濃,他在秦園駐足了大半日。江南的初春,雖生機初顯但還是日光清淡,有些春寒料峭。早膳已消化大半,他覺得有必要先墊墊肚子,畢竟秀色不可餐啊。
隨從頗為貼心地將早已準備好的點心呈上來,是一籠微微冒著熱氣的小籠包。小籠包個個肥厚滾圓,頭上細細密密地十幾道褶皺,很是精巧細致。極薄的面皮下大團的肉餡呼之欲出,盈盈的湯汁包裹在半透明的面皮下輕緩地來回晃動,甚是誘人。
久居北方的乾隆看見如此精妙絕倫的如藝術品一般的江南美食,一時興味大增。畢竟是見過世面的人物,他從容不迫地用筷子夾起一只,端祥一陣后,蘸取少許姜絲醋汁,輕輕在包子邊緣咬出一個小口子,“呼嚕”一聲吸掉湯汁,徐徐咽下。只見他微微頷首,用筷子挑開薄薄面皮,露出一大團油亮緊致的餡料,連皮帶餡地大咬一口,湯汁自口唇中微微溢出,咀嚼一陣后,眉飛色舞地大聲說出了一個字:鮮!
從此,無錫小籠包聲名大振,揚名萬里!
哈哈,這個故事是小編寫的,但絕對是真事喲,有據可考!乾隆六下江南來秦園,是真事;乾隆吃小籠包贊不絕口,也是真事。小編做的,只是對某些細節做一下藝術的加工而已啦!
說它揚名萬里,還真是所言非虛。可不,近期美國《商業內幕》網對25個國家的消費者進行調查后評出各國最受歡迎的小吃。中國的小籠包不負眾望,拿下頭魁。
其實,小籠包可不只有無錫有,其它很多地方都有的:上海、杭州、揚州......不過好象都是集中在南方的江浙地區。大概北方人西北人會覺得小籠包小的不夠塞牙縫,不如大包來的爽快吧。
不過,既然小編是無錫人,對無錫小籠包比較了解,那就以此帶大家領略一下無錫小籠包的風采吧。
賣相和口感從來都是品評美食的兩把利刃。
一個正宗的無錫小籠包的標準是:外形完整,底部直徑在7-8厘米之間,中間稍厚四周稍薄;收口要盡量小且至少要18道收口褶皺;上餡后每只小籠包的重量控制在25-27.5克之間。
小籠包的精華在于內里的湯汁。湯汁的好壞在于熬皮凍的技術。豬肉餡中加入皮凍,等到包子上籠蒸制,皮凍遇熱融化,就形成了汁水。鮮不鮮,完全在于皮凍。皮凍的制作屬商業機密,這個小編也無從得知啦。
還有,小籠包的面皮是用不發酵的精面粉做的,不發酵的原因是要保持面皮的嚼勁。粉質要滑爽細膩,才能有好的口感。皮薄肉多,出鍋后不破不漏,賣相周整,是最基本的要求。手搟的面皮比機器做的面皮更好吃,不過現在手搟的已經不多了。
把小籠包吃的優雅才是真正的吃貨。
吃小籠包可是有方法論的。不會吃的人,一咬下去可能就會滿嘴流油、湯汁四濺,讓人好生尷尬。
遵循“夾、咬、吸、品”四步法吃小籠包,絕對不會讓你因為一個包子而亂了儀容,具體可參照上述乾隆帝食法。
1、籠屜上桌,取一小碟倒入香醋,輕經夾起一個小籠包放入醋碟(夾牢包子很重要,還要不破口);
2、在包子邊緣處咬個小口子;
3、將湯汁吮吸入嘴中(注意湯汁不燙口);
4、吃面皮吃肉,細細品味其咸鮮微甜之口感。
寫得小編都垂涎欲滴了。
這道小籠包,本是老祖宗留下的美食,現在搞得全世界都知道了。據說,有個無錫人還把小籠包開到了洛杉磯。真是從古至今,從東到西,都是小籠包的身影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