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4月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走進九型,走過的歷程、深刻的體會、老師的愛、同學的情,仿佛就在昨天,從來不曾離去。
如今再次踏進這個熟悉又溫暖的地方,沒有了之前的迷茫、焦慮;更多的是感動,更深的是感受,更重的是感恩。那些歡聲笑語,那些苦痛哀樂伴隨著我度過人生最艱難的時刻。
九角星圖像無數(shù)個漏斗所組成,我們每個人都站在各自的漏斗的頂端,為夢想拼搏,為家人努力,而我們的心卻埋藏在漏斗的底部。奮力拼搏的,努力爭取的,卻無法感受到當下的幸福。
臨在,找到自己的位置,把自己的感受表達出來,當頂端位置的我們被表達看見了,自然會深入一層,直到深入到內在的核心。自己的故事被表達完了,也就弄清楚了其他的型號。我們之間只是位置不同,故事不同,但成長的路徑是相同的。
“柔”下來,方能“剛”出去。一柔一剛之間產(chǎn)生的就是成長。
這個感悟源于禪舞。跳了很多的次的禪舞,這次才算真正的感受到了“柔”下來的感覺。跟隨身體的游動,能感受到每一秒的移動。當切換到表達”剛“的部分,沒想到如此的神奇,手指、關節(jié)處就像一把利劍一樣在空中穿梭,腳底深入地下。手指向上腳底向下之間有一股強大的力量在中間。
陳浪老師說:“人生有兩次成長的機會,一次是做為孩子,一次成為父母。”這次對這句話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孩子成長的過程就是體驗痛苦的過程,這個時候需要的是父母臨在的陪伴,陪伴她度過成長面臨的痛。當她感受到了陪伴,她才愿意去感受這個痛,從而她的意志力才會形成,才不會壓抑和逃避。這些我們小時候沒有得到父母的臨在陪伴,而在帶孩子的過程就會勾起小時候沒被滿足的需要。洽洽是在陪伴孩子體驗這個痛的過程中也正是療逾我們小時候的傷痛的機會。課上的AB練習就是一面鏡子,一面告訴我們什么是臨在陪伴的鏡子。
事實真相來源于當下,好壞對錯來源于過去。我們用過去的信念來回應當下的看見,得到的一定是評判和糾纏。
就像我們看見孩子哭鬧,這是當下的,但我們用的卻是過去的對錯來回應當下的看見。所以就會去制止或者轉移。
臨在是讓我們穿越這些傷痛的唯一支撐。通過臨在讓自己停下來,去感受自己內心的感受是什么,在把這些感受通過覺察表達出來。當我們的故事表達完了,我們就會找到內心的平靜和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