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所不能知印度尼西亞的母科摩多大蜥蜴(KomodoDragon)第一次產卵時,它知道爬一段險坡,到一座火山里面產卵,這樣小蜥蜴生出來存活機會大一些。
即使它自己不是生在火山中,但它確切知道必須如此。它是怎么知道的?誰告訴它的?我們也像科摩多大蜥蜴一樣,其實知道很多不可能知道的事。這些特殊的見地有時在日常生活中就這么蹦出來,有時當我們在一個特別清晰的狀態中也會閃現出來。在這種時候,我們的心猶如和一種更廣大的意識相聯結在一起。
在儲存經驗的內心電腦檔案中,有些檔案是非常平凡而熟悉的,有些帶有驚人的意象和聯想。無論如何,這些大部分都跟生活中的某些事件、夢或幻想有關,我們終究能辨認出這些檔案是從哪里來的。
但也有一些是我們不可能知道的。不論稱它為第六感,或者一種對于原始事物的原始理解,都不是人生經驗所帶給我們的。這是無法追溯的。所以說,我們每一個人內心深處似乎都具有一個個人創意源泉。
同時,存在一種更廣大、超越個人、屬于全人類的共同源泉,里面儲存著各種原始、深奧的集體智慧。這個龐大源泉或許在我們體內,或許我們通過一種渠道可以聯結到它。創意的一切材料,甚至靈感,都來自這個神秘的源泉。問題是,我們經常忽視這內在的寶藏。
多數人遺忘了這原本最珍貴、最切身的源泉。在遺忘的同時,我們失去了創意的來源。人類有一個共同的源泉嗎?這個源泉是什么?我們認識它嗎?在不同的智慧體系中,這神秘源泉有不同的面貌、不同的名稱:榮格(C.G.Jung)所謂的“集體潛意識”、道家的“道”、佛家的“佛性”、基督教的“上帝”,
甚至基因密碼中最原始的共同基因。從早于蘇格拉底的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的Logos(“宇宙精神”、“內在的原理”)到單純的“自然”一詞,這些名詞同樣指向不可思議的創意力量,甚至宇宙本身的創造都涵蓋在其中。
雖然這些概念有些不同,但相同的是,不管怎么稱呼它,人是通過這個源泉才展現出創意活動,人和這源泉互動來創造創意。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用老子的《道德經》來詮釋,也可以看到以上各種名稱共同的不可說明性。
只要我們可以用語言表達它,它就不是表達所指向那種東西。它只能夠意會,而不能言傳。大部分的人只有處于生命的特殊情境下才能清楚地碰觸這神秘源泉。
通常,我們不認識它,至少沒感覺到它的存在。但它隨時在發揮作用,在夢中、在幻想中、在創意中。
當我們在大自然之中感受到與萬物合而為一的時候,就是整個人浸泡在這神秘源泉之中才有的體驗。當我們苦思很久,想不出問題的答案,卻突然神來之筆似的有了答案,也是神秘源泉在發揮作用。
一個渠道通了,讓自己看到答案。源泉與屏障人類所能經歷最美的事情就是神秘。
神秘是一切藝術與科學的源泉。——愛因斯坦? 我認為這個源泉不但是全人類共有的,而且是人們平等擁有的。換句話說,每個人內心深處,都有來自內在源泉的、不可思議的創意能量。這內在源泉之中包含個人的才華,等待被發掘、開發,同時,這個人的源泉直通人類共同的源泉。
在人類共同的神秘源泉之中,隱含一切的創意。如果大家的創意潛能是相同的,為什么有些人表現出來的創意才能比較多,有些人表現出來的比較少?
這是因為每個人依據自己的個性與環境,形成了自己與創意之間不同厚度及硬度的屏障,遮蔽著這不可思議的能量。屏障稀薄的人,就被視為有才華、有創意。
這些人更容易讓神秘源泉隨時“泛濫”出來,形成潛意識和意識之間的順暢流通。這樣的人內心空間大,想象力豐富,當然,胡思亂想的能力也更大。
對于這樣的人來說,沒有太多禁忌,沒有太多界限,思考不需在特定范圍內進行,甚至生活也不在約束之下進行,他整個人是開放的,開向那神秘源泉。
神秘源泉是我們內在的財富。在神秘源泉之內,一切都可能,一切都可恣意生成,一切都可自由組合。想到的、想不到的,都在里面。但大部分的人卻建立了一個厚實的屏障,封殺了自己的創意源泉。
這也是過度重視理性活動的現代工商社會的必然現象。自己的屏障有多厚?需要花多少時間來慢慢打掉它呢?對很多人來說,
一輩子不斷建筑了如堡壘般厚實的屏障,堡壘讓人安全,但堡壘厚實的人想學習創意,在起跑點上就已經落后了。培養還是揭露?法國作家安德烈·吉德(AndreGide)說:? 藝術是上帝和藝術家之間的合作,在這合作中,藝術家做得越少越好。?
吉德幽默地指出,在創意過程中,只要藝術家能夠連通那偉大的源泉,他便什么事都不用做,創意自然會來,作品自然就會形成。從這一點來看,一個人的“才華指數”有多高,就看他和自己源泉聯結的程度,以及屏障去除了多少。在佛法中,“本覺”(藏文“yeshe”;梵文“jnana”)一詞與我所說的神秘源泉有相似之處,因為本覺指的是本來就存在的、隨時在展現的原始能量,這不需發展或創造,它本身就像一個源泉一樣,一直都在。
從這個觀點看來,創意的原始能量不是被培養出來的一個特質,而是等待被發掘的本能,等待被揭露的能量。創意所需要的一切智慧,創意構想所需要的一切材料,統統都已經存在于我們的神秘源泉之中,等待自己去發掘。由于我們長期以來建立起了屏障,所以發掘過程可能很辛苦。
這些屏障簡單說,可分為知性的和感性的。知性的屏障就是知識的堆積對源泉造成的遮蔽,也就是前面所說從小加諸于自己身上的附加配備,早就掩蓋住了自己最原始的面貌。感性的屏障讓我們無法發揮本覺,與自己的源泉絕緣。而更嚴重的屏障是通過長年養成的習性形成的。
屏障占據創意金字塔明顯的位置,切斷了金字塔的上下連通。
我們必須想辦法使通向自己的源泉之路順暢,這樣才可能解放自身創意的能量。如創意金字塔上所示,這源泉位于底部,屬于內心深處的位置。要尋找它,只能向內看,不能向外尋。榮格說:? 向外看的人在做夢,向內看的人可以覺醒。? 向內看什么?
回到電腦的比喻,創意所需的檔案庫及作業程序其實都埋在神秘源泉內。而神秘源泉不只對創意構想的發展有直接作用,它同樣影響創意執行面的種種方法及其技巧。
要打通創意的脈絡,首先就是要打通通往神秘源泉的渠道。這就是創意“智慧”的主要工作。? ? ?
【延伸思考】個人應用的實際問題? 你是否像本章所談到的,知道一些不可能知道的事?你有沒有一些不知道是哪里來的能力?本章所談到的“神秘源泉”,你認識它嗎?你有暢通的渠道連通它嗎?你認為創意是要被培養的,還是要被發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