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歲半前,有目的的動手畫畫
自始至終給畫賦予同樣的意義
孩子兩歲的時候,在手眼協調作用下,開始能夠畫出封閉的圓圈和橫向的、豎向的線條。而且畫完畫后,可以用語言把畫中這些圓圈和線條賦予的意義解釋說明出來。
孩子三歲以后,同樣的解釋說明其意義已經發生了本質上的變化。兩歲的時候,盡管孩子說:這是丸子,如果大人說:不是丸子,這是面包吧。孩子就同意大人的說法回答:嗯。最開始給畫賦予的意義,會因為兩歲孩子心情的改變或者別人的影響而改變。是非常模棱兩可的東西,但是孩子到了三歲,從一開始就是有意識的去畫畫。無論是媽媽還是幼兒園的老師說:那是面包吧。孩子都會堅定的回答:不對,這是丸子。這是因為從一開始,孩子就已經決定了要畫什么,他是有目的的動手畫畫的。最終把它畫出來的東西當作什么是不會改變的。畫畫前孩子就已經給畫賦予了意義。
在此之前,孩子是先動手畫,然后再解釋說明她要她給畫賦予的意義。而到了三歲,孩子腦海里,首先浮現想要畫的東西,隨后按照自己的想法動手畫畫。盡管還不能畫具體的形象,但孩子把圓圈當做要畫的東西,一個又一個的畫著圓圈。
三歲半后,用許多圓講述
日新月異地發展的三歲兒童。
到了這個時期,孩子特別喜歡玩情景模仿游戲,模仿醫生的時候,雖然自己不是真的醫生,但是把自己想象成醫生。模仿超人的時候,就好像自己在天空中飛來飛去。玩過家家,想象自己是媽媽。三歲的孩子就是這樣,憑借想象來扮演各種角色,玩情景模仿游戲的。
另外,三歲的孩子手的動作發展的更加靈活,脫褲子這種事對他們來說變得很容易,一個人去廁所也不成問題,吃飯、洗臉等日常生活的小事,也可以不借助他人的力量完成。所以這個時期的孩子變得非常自信,我想……我要……做什么的愿望和熱情,也是更加高漲,而且他們也開始明白,自己和他人,大的和小的等等這種對比的事物關系。
向有內容的畫發展
三歲孩子的這種日新月異的發展,同時也在他們的繪畫中反映出來。由于這個時期的孩子已經能夠自由地畫出大大小小的圓圈和橫的、豎的線條。畫畫時,他們是事先想好要畫什么,然后再動手畫。例如,孩子會畫一個大圓當做爸爸,畫一個小圓當做媽媽,然后再畫一個最大的圓當做家。并且孩子還會講述發生的故事情節:爸爸和媽媽吵架了,爸爸還把媽媽氣哭了等等。
在此之前,孩子只用單獨的詞語表示一個一個的圓圈的意義,而現在孩子把這些聯系起來,逐漸演變成了故事情節,孩子給這些毫無意義的、隨便畫出的線條圓圈賦予意義,手按照這個意義來畫,最終這些線條和圓圈,變成了能夠表達象征孩子感受的東西。
這已經是猿猴類動物無法模仿的,用來表達的畫的萌芽。孩子作為人成長到這個階段是非常了不起的。看到這樣的畫,媽媽們大概就能明白為什么不能過早教孩子畫具體形象了吧。看到孩子畫的滿是圓圈的畫,請你們不要不高興,反而要發自內心的稱贊他們。有時候也要聽聽孩子講的故事,把它記錄下來,標注好日期,把這些畫作為紀念保留下來,對孩子來說是再好不過的禮物。
頭部人像登場
三歲左右圓圈上,畫上點和橫線的人頭部人像形象。開始在孩子的畫中出現孩子給點和線賦予了各種意義,表征能力進一步發展了。這和后來出現的頭足人像繪畫僅僅一步之遙,這種能力同時表現了語言能力的發展。語言的發展是孩子能夠在腦海里浮現當前沒有擺在眼前的事物,使孩子重現影像的能力逐漸增長。這種能夠表達語言含義的三歲左右的孩子的繪畫,即使我們看起來好像畫的是同一張面孔,如果問到孩子,他會回答:這是媽媽,這個是爸爸,下面的是小寶寶。他能夠已經用表征的手法表現自己周圍的人們。
用極具表征的手法表現現實生活生事物的線條是3~4歲兒童繪畫的顯著特征。因此這個年齡段的繪畫也被稱為表征主義時代。這個時期的話是猿猴無法畫出的,正處于向具有人類獨特表現手法的繪畫轉化的時期,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這個階段千萬不要斥責孩子為什么不畫耳朵,為什么沒有手和腳等等,更不要犯愚蠢的錯誤去教孩子如何畫人物形象,請你們仔細認真,聽聽孩子充滿親身感受的畫作的內容。愉快的守候、欣賞著孩子在繪畫方面令人驚嘆的進步。
孩子特有的擬人化表現手法
那種認為各種物體,植物,動物都和人類一樣有生命,有思想的理論叫做泛心論,又叫萬物有靈論。
孩子經常把太陽公公畫成了有鼻子眼睛的、笑瞇瞇的模樣,就好像太陽公公是他們的好朋友。這種把非人類的東西畫的像人類一樣的表現手法,叫擬人化表現手法。這是三歲左右開始的幼兒期兒童繪畫的特征之一。
這部分講到一個點我印象很深刻,當孩子畫出一個頭部人像時,大人總是忍不住要問,還有鼻子、耳朵呢?媽媽沒有腳嗎?這些問題對于孩子來講,其實都是很有壓力的。所以,就只需要記住一點,不要要求那么多,少說多聽,聽孩子來講述畫作的意義,然后充分贊賞就好!這樣孩子才會越來越愿意畫,也會畫得更多講得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