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周降溫降得人哆嗦……然而!北方的暖氣還沒來!南方的暖氣就沒有!泥萌卻還要在饑寒交迫中看夢廠發的美食推送。一想到這兒,夢廠整個廠都要熏疼壞了好嘛!所以,是時候祭出抵御寒氣の大殺器惹!全國各地的小伙伴們,收拾好你們的哈喇子,快去尋找你們當地最熱乎的地方特色火鍋。
--------------------------------------------------------------
火鍋,要夢廠說,并不算一道菜,而是一種絕妙的吃法:徐徐裊裊的溫暖水汽,紅紅綠綠鋪滿一桌子的牛羊魚肉和新鮮蔬菜,食材在湯里咕嘟咕嘟滾熟的聲響,還有親朋好友之間你一筷子我一筷子分食的親昵和愉快……有什么能像火鍋,一次填滿你久經孤單寂寞冷的饑渴?就算一個人吃,看著那么多美味在熱鍋中翻騰,除了饞,心里還能存下多少怨念?如果世界上有“治愈系吃法”的排行榜,火鍋不拿第一,恐怕全人類都不能答應。
尤其是咱大吃貨帝國,對火鍋的熱愛可謂歷史悠久,百花齊放。自打咱老祖宗發明了吃喝用的器皿,就想到以火燒鍋,水煮食物這種智商爆表的烹調方式——商周時期,就有了將牛羊肉放入鼎中,生火煮熟而后分食的火鍋雛形。幾千年發展下來,中華各地都有了適合當地口味的特色火鍋。湯底和蘸料的無窮變化,能滿足所有挑剔吃貨的需求,更凸顯火鍋本身無上限溫暖人心的美妙底色。
三大類火鍋,沸水翻騰出的各地風情
我國的火鍋,按底味和制法,基本能分為兩大類
第一類:湯頭清鮮,涮生食材,蘸料點睛
第二類:復合底味,浸潤食材,蘸料為輔
第三類:燉煮湯菜,菜肉全熟,爐火保溫
同時在湯底、蘸料、吃法上,各具風味。如果你已經吃膩了自己熟悉的那口鍋。不如照著夢廠總結的各地特色復制一鍋熱騰騰的異域風情吧。
---------------------------------------------------------------
白湯生涮火鍋
白湯,可以有兩種涵義。一是清澈如水,空白無料。二是顏色淺白,高湯熬就??偟膩碚f,就是底味偏清淡的火鍋
但是!清淡不等于寡淡每一款看似“純潔”的火鍋,都是有故事的呢。
講究:銅鍋清水涮鮮羊
傳統的老北京涮羊肉,夢廠吃著就一個字兒:純。
用鍋目的純——火鍋乃銅制,用它沒別的,就圖一熱得快;
調味基礎純——底料就清水,頂多放蔥姜,再多嫌竄味兒;
羊肉鮮味純——羊肉無凍卷,必須手切片,不積水實打實;
吃法動作純——筷子一提溜,變色即撈出,可別粘鍋久涮。
這四樣兒講究環環相扣:銅鍋受熱快,羊肉就不能在鍋里老涮,否則非被紅炭“呲”焦了不可;羊肉夠新鮮,湯底就不能瞎擱東西,不然還嘗什么鮮羊味兒,全教那佐料遮了;手切要技術,切得的羊肉該哪個部位就得是哪種口感,還不能在盤子里掛血水,要不就是沒處理干凈,店家就一大忽悠!所以說,沒那好刀工,不選好羊肉,可涮不出老北京好的這純香口兒~
現在的涮羊肉受南方火鍋的影響,大骨高湯、油辣紅湯等風味湯底也開始在京城流行,唯獨這蘸料,老北京人絕不能妥協分毫。芝麻醬濃醇,韭菜花鮮香,再來點兒咸鮮回甜的腐乳汁兒與蔥花香菜,一口糖蒜一口嫩羊肉,酸甜鮮咸嗆在口中交錯又互不搶味兒,真真兒是妙!
老北京的羊肉鍋也不興什么蘑菇豆皮雞毛菜,就是大白菜北豆腐,頂多再來倆酥得掉渣的芝麻燒餅。哎,你還別小瞧這老三樣兒,你試試拿那煮透了的白菜葉子裹羊肉片,一起飽蘸韭花麻醬的香,囫圇一口嚼了,別吞!趕緊塞一口層層起酥的小燒餅——芝麻那面兒朝外,才合老北京的規矩——吃出燒餅里被羊肉勾出來的小茴香味兒沒?沒它提味兒,這頓涮羊肉吃得可沒個精氣神兒!
--------------------------------------------------------------
嶺南地區打邊爐
“打邊爐”廣泛流行于廣東、廣西、海南、香港等地,是粵語對火鍋的統稱,而且是“土豪式”的火鍋:肥牛、生魚片、鱔片、象拔蚌、生蠔、魚滑、蝦滑,甚至鵝肝、霜降牛肉、各類肉丸、香腸,還有豆制品、各色蔬菜菌菇、餃子面食……鍋中好料極盡豐富奢華之能事,只有你想不到,沒有它不能煮;更重要的是,火鍋必用老火高湯作底,不必再加任何調料,滋味自然越煮越鮮甜,只要再配上簡單的沙茶醬或腐乳醬油作蘸料,好好味即系咁簡單(翻譯:好吃就是so easy)!
綿滑清粥盡裹天下美味
除了靚湯,廣東人煲粥也是一絕,那倘若把它們結合起來呢?想象一下:香米細細擂碎,加入清鮮醇美的高湯中,或者只用少少油鹽姜絲,小火慢煲至水米交融,一層層從里面往外翻出朵朵菊花,從花心處舀上來的粥清,濃稠雪白,清甜綿軟,順滑如湯,香氣撲鼻。然而這還不夠!先涮幾只鮮蝦螃蟹,讓海味之鮮細細鋪進粥里;再下入鮮雞鮮牛與彈牙肉丸,讓白米的清潤也染上肉類的濃香;最后放上清爽的蔬菜,為一鍋翻滾歡騰的美味畫下舒緩熨帖的句點。所有食材的精華,都順著綿滑的清粥滑入胃里,寂寂寒夜來這么一碗,簡直連秋風都要沉醉。
山珍薈萃融成美極鮮湯
野生菌火鍋,是夢廠在彩云之南吃過的,夢一般的美味。夢廠做過一期【蘑菇】專輯(戳左回顧),然而夢廠當時盤點的常見常吃的蘑菇,論種類論品質,都遠遠不及云南當地的百分之一。牛肝菌的醇鮮、老人頭的脆嫩、黃羅傘的爽滑、雞樅菌的肥美……每一株形態各異的蘑菇都有著無可復制的風味。當它們都匯聚在雞骨熬就的高湯中,只消10分鐘,蘑菇特有的鮮味就會遍染鍋中每一個角落。先珍惜地品嘗鮮味初成的菌湯,吃盡一半蘑菇之后,再加入其他食材燜煮,如此往復,愈發香醇的湯頭最后簡直堪比瓊漿,會讓你喝到欲罷不能,回味悠長——而這,就是野生菌火鍋與其他火鍋最不一樣的地方。
秋菊入菜揮灑秋日詩意
據說這道火鍋的創始人是“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陶淵明,別看名頭很大,制法其實很簡單:用雞、鴨、豬蹄、豬骨、干貝等食材熬成湯底,滾沸后取洗凈的白菊投入鍋中,菊香彌漫后,再下入生鮮魚片和蔬菜,略微燙煮,即可食用。淡雅菊花與清淡海鮮最為搭配,不但香味與意境更上一層樓,養生功效也有所提升,所以后來連慈禧太后都將菊花暖鍋列為冬令御膳之中了。
---------------------------------------------------------------
紅湯油辣火鍋
重慶火鍋與成都火鍋到底有啥區別?這個問題,在各式麻辣火鍋混搭成風的今天
特別讓人難以回答。于是夢廠采訪了兩位川渝地區的小伙伴現身說法,與各位吃貨看客一起探討
最受歡迎的紅湯火鍋,本質是什么樣。
渝妹子曰:我小時候吃的重慶老火鍋,底料要用大量的牛油來炒,麻麻說這樣才能把辣椒、花椒等香辛料的香辣味封存起來,再兌上燉牛肉的高湯,原油化原湯有木有,紅油湯底就會散發出渾然一體的濃烈香氣,在煮火鍋時,會與食材一起激發出特別復雜撩人,嗆辣又醇厚的味道。至于涮料嘛,其實最早都是毛肚、鴨腸、牛血旺之類的,所以早起的重慶火鍋又叫毛肚火鍋。
川妹子嗦:我覺得成都火鍋不辣啊,吃完很巴適的噻,畢竟炒料用的是菜籽油,比較清淡溫和,而且用量蠻小的,基本炒出香料味道就好了。哦,我們香料倒是用得狠,除了辣椒花椒,郫縣辣醬豆瓣醬什么的也要放,辣出層層疊疊的香味才是我大四川的本色嘛!不過整體要做到平衡調和,“溫柔一刀”,是對四川火鍋麻辣程度的最好形容。最后,我們可以煮的菜種類很多,不局限在某幾種,現在幾乎已經跟粵式打邊爐一樣神馬都可以放了吧……
夢廠補充:每一種風味的火鍋,都有相應的蘸料。北方的涮羊肉本味清淡,所以要配濃香的麻醬韭花;粵式的鮮湯鍋鮮美甘醇,因此要用突出咸鮮的沙茶醬油進一步提味;而川渝的麻辣火鍋比較刺激,蘸料就不能再用辣椒“火上澆油”,反而是蒜泥、蠔油和香油調配的油碟,更清潤去火。
--------------------------------------------------------------
燉煮菜肉火鍋
這類火鍋其實很有爭議,因為大家概念里的火鍋應該都得“邊煮邊吃”。然而“火鍋”的字面意思,就是“用火燒熱的鍋”呀,所以維基百科告訴我這些燉菜,在一些小伙伴的嘴里也是一款風味無窮的火鍋。
油香四溢的鮮嫩五花肉,和清爽酸香的酸白菜,這么經典的組合在東北那旮旯經常以大鍋燉菜,或明火鍋仔的形式出現。但這并不是它們唯一的吃法:清朝的滿族人煮白肉的姿勢和涮羊肉一樣,并且一路將這個傳統傳到了現在的臺灣,還頗受歡迎。不知東北當地還有沒有這樣的吃法?你有興趣的話,不妨也來試試?
紅燜羊肉本身是一道菜,咸香、開胃、軟爛又溫補,極適合秋冬吃。而如果是以20多種食藥材燜煮成鍋底,先吃羊肉再涮菜,就成了湯頭濃郁,別有風味的不辣版紅湯火鍋。
又稱“西充火鍋”,相傳始于黃帝時期,可能是今天夢廠介紹的火鍋里資格最老的一鍋。西充臘肉制作考究,以色澤金黃,干爽結實,香氣濃郁,肥美不膩而聞名。用這樣的臘肉配以豬棒骨、干竹筍、黃豆芽等食材熬煮出的湯底醇厚又爽口,再配以煳辣椒面、蒜泥、蔥花調成的蘸水,非常香辣開胃。
酸湯魚要做得好吃,真得和貴州人取取經:貴州的酸湯都以清米湯或糟辣椒發酵而成,帶著渾厚的自然酸香。融入湯里,不僅沒有越吃越酸的澀感,反倒一直散發濃郁的醇香,甚至連燙煮豆腐都有越煮越嫩的感覺~現宰的新鮮活魚煮在酸湯里,清鮮程度可想而知,再佐以糅合了湘西蘸水和川渝油碟的風味蘸醬,夢廠覺得能干掉一鍋飯!
---------------------------------------------------------------
圖文參考:維基百科 | 百度百科
Pinterest | 谷歌圖片 | 昵圖網
吃喝夢工廠 編輯出品
未經授權 禁止轉載
轉載請聯系后臺工作人員
—end—
吃喝夢工廠(tastefactory)
我們相信食物是人類與自然最重要的聯接
因此我們用心出品內容
希望分享一個重新認識食物意義的機會
借由這個機會 關照生活以及夢想
若有夢分享:tastefactory@does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