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事實,也是讓我性格改變的原因。
大學畢業典禮那天,上午畢業典禮,下午論文答辯,晚上班級聚餐,最后碰巧和不是很熟的同學但同一個方向,所以一起打車回家。不知道怎么回事,上車一段時間后,我才想起來:身上沒錢。不好意思提,但是目的地快到了,火急火燎地拿出手機向朋友借10塊,朋友也窮,但還是很感激他轉賬了。10塊錢當然不夠車費,最后厚著臉皮和不熟的同學AA了……
轉眼大學畢業兩年多了,無數事情都淡忘了,但也有不少突然回憶起來,比如「窮」這件事。
這真的是一件很麻煩的事,它讓我自卑,讓我自閉,讓我愚鈍,這些都不詳細說道了,最重要的一點,它點燃了我想變得不窮的欲望——不是要多有錢,但不要沒錢。
更多的問題也接踵而至:為什么窮,怎么變得不窮,更具體一點怎么賺錢?
為什么窮,這個不急著探究;怎么賺錢,當務之急。
當我認真思考賺錢之道的時候,尷尬地意識到我是一個讀文科的大學生。普通大學在讀的大學生天然離錢遠,也沒有什么特別的資源帶來價值。總結,賺錢很難。
賺錢欲望和無法賺錢的事實碰撞的時候,我迎來了一段“至暗時刻”。無能怒火席卷而來,我只能自我麻痹, 靠思考“為什么窮”這個問題來麻痹。別怪家庭,千萬別,這會把你在世上不多的依靠變得疏遠,這很危險。是學識不夠?那我多讀書吧。雖然之后這被證明短期內無法賺錢,但真的是個不錯的習慣。
其實現在來分析,這也是一個十分根本的矛盾:讀書和賺錢。就我個人所經歷的大學四年來說,是無比矛盾無比糾結的四年。一方面它確確實實讓我吸收了更多知識,思考了更多問題,同時也做了一個緩沖,不至于一下子踏入險惡社會把我嚇傻。另一方面,沒有收入卻有大把時間,著實很苦悶,這種狀態很容易讓人自卑。
閱讀量增加,知識增長,見識積累,都在重塑我的性格,但過程緩慢。思考“窮”這件事,才是劇烈的。從此我的性格里帶上了敏感和自卑,也帶上了賺錢的野心。我甚至懷疑我之后的所有上進行為,都不過是對這一時期的應激反應。
轉眼大學畢業兩年多了,現在的我也沒多有錢,但確實不再“沒錢”了。其實我從沒忘了“窮”這件事,畢竟這還是現狀呢。
不同的是,我幾乎不再直接提及了,它只是溜進了我的性格里,讓我保持著敏感和自卑,保持著賺錢的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