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說的是個溫暖的話題。北方冬季嚴寒,古人靠什么取暖呢?
一個字:“火”。燃料為煤炭、木炭、木柴秸稈等。據資料記載,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煤炭,并利用煤炭生火做飯、取暖的國家。傳上古炎帝時已經使用燃石(古人稱煤炭為燃石)。古時貴族使用木炭取暖講究比較多,唐玄宗李隆基的宰相、寵妃楊玉環的堂兄楊國忠家,冬天取暖用的炭便非同一般,系用蜂蜜將炭屑捏塑成雙鳳形,燒爐時用精貴的白檀木鋪在爐底,一塵不染。
冬天取暖用炭,自然要用到燒炭的火盆。我們據不同時期清宮廷檔案記錄關于火盆及火盆架的使用情況,看火盆及火盆架是如何應用的。
乾清宮明間里陳設有“銅琺瑯火盆一對”;西暖閣“銅掐絲琺瑯四方火盆一件”;東暖閣“銅掐絲琺瑯四方火盆一件”。——宣統二年八月二十四日所立《乾清宮明見現設檔》。
乾隆十一年十月十九日,總管潘鳳交來銅火盆一對,安在交泰殿。——乾隆元年至六十三年所立《交泰殿日記檔》。
敬勝齋:地下設,銅缽盂火盆一件(銅座)。——道光十九年六月所立《敬勝齋現設陳設檔》
延春閣:東次間西北,銅琺瑯火盆一對。——光緒二年所立《延春閣建福宮陳設》
崇敬殿:明間里地下左右,銅琺瑯八卦火盆一對(缺瑯)。——道光十九年六月所立《樂善堂重華宮現設陳設檔》
重華宮:銅鍍金火盆一對(洋漆架,移在延春閣);古銅火盆一件(紫檀座);古銅橋梁耳火盆一對(銅座,糙木架,木架破壞)。——光緒二年立《重華宮現設陳設》
漱芳齋:銅火盆一件(隨盆架一件,破壞);古銅圓火盆一對;古銅橋梁耳火盆一件(隨銅座,糙木座)。——光緒二年所立《漱芳齋現設陳設》
以上所列火盆及盆架的使用只是從清宮陳設檔案中摘抄一小部分。冬季,火盆的配置在每個宮殿中幾乎是標配。我們從上述文檔中看到有些火盆會配架子。有銅座、紫檀座、也有洋漆架、糙木架等。木架年久會有所破壞,這些也被記錄在檔案中。
窺一斑而見全豹,火盆架尤其是黃花梨制當時用的不多。矮火盆架,用以支承取暖炭盆的矮架子,多用一般木材制成。恭王府藏過兩件黃花梨的火盆架。
盆架方形,黃花梨制,面上襯鐵質方斗,正中下凹,與邊框與牙條保持適當距離,防止火源對木質造成破壞。此架為有束腰形制,經典的壸門式牙條,牙條雕雙螭龍,三彎腿,外翻蕉葉式足。炭盆實物已失,此盆架卻見證了一段歷史,有著非常重要的歷史價值。
桌子有兩層桌面,蓋上套面可以做普通矮桌用,拿起套面,它就是一個完美的火盆架或烤肉桌。用時,不用另配椅凳,站立圍城一圈,人數無特定限制。使用相當便捷。
此桌征集自香港,曾被恭王府代藏。如今放置在中國國家博物館。每每去國家博物館,看到此桌子時,都會想到眾人站立圍成一圈,共享烤肉的場景。這跟我們郊區燒烤差不多。
《宋史》-卷二百五十六·列傳第十五:“已而太宗至,設重裀地坐堂中,熾炭燒肉”。講的是宋太祖趙匡胤雪夜訪晉王趙普,前廳正中兩人圍爐而坐,談國事過程中吃著炭火烤肉。這日子過得也算滋潤。從明代劉俊《雪夜訪普圖》中我們可以看到當時的場景。
此桌采用優質黃花梨木所制,從結構上看,面下高束腰,每面各鑲透雕螭紋絳環板一塊。腿的中部裝橫棖兩層,各鑲屜板,四面有立墻,中間裝抽屜。下棖與腿的接合處有云紋角牙。腿子為抱肩榫直腿內翻馬蹄。這里,我們把關注點放在這件桌子的高束腰上。透雕螭龍紋絳環板不僅從視覺上給桌子精致通透之感,也利于火盆散熱。
桌子上層的活動桌面為榆木髹紅漆,下層桌面挖圓洞用以放置炙盆或火盆,再下層設置屜板及抽屜盛放和收納用具。此桌緣由角牙僅剩兩只,抽屜遺失,一條腿折,隨意修配。從雕花處隱約可見修飾金漆,且我們所見的此類家具存世不多,它具有非常高的歷史價值及人文價值。
我給這桌子叫“窟窿桌”,這是第一直覺的定義。不管是火盆架、烤肉桌、窟窿桌,它都是一件非常實用的家具。它比矮火盆架要高些,可架火盆,在火盆上烤肉也未嘗不可。這正好映襯出一句話:家具存在的意義就是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舒適和美好。不管怎么用,它好用就行。
隨著火盆逐漸退出我們的日常生活,一些火盆架也失去了實用價值。如上圖所示的火盆架,王世襄先生曾在《明式家具研究》中關于實用易售而改制方面提到:“黃花梨火盆架,當作者1958年在魯班館龍順成第一次見到它時,面上仍有可將火盆坐入的大圓洞,兒支墊火盆的銅泡釘也尚在。 待1960年前后,在王府井硬木家具門市部再見到時,已被改成一個大杌凳。 這當然是由于現代不用火盆取暖,不改制不容易售出的緣故。不過,作為一個博物館卻應收為藏品,保存一件比較罕見的明式家具品種。”
總之,火盆架原物存世少見,幾乎每件都是孤品,具有非常高的歷史價值和人文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