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14~2025/01/26(實際閱讀天數:28天)
終于讀完了這本書,卻遲遲沒有寫下我的感受。其實不太想讓別人知道我在閱讀“這樣”的書,仿佛他人會以此斷定:天吶,這個人的社交恐懼嚴重到需要看社交恐懼癥的書籍了。
與書中描述的口吃癥、臉紅恐懼癥相比,我如同一個事不關己的人,我難以理解——為什么他們會產生這樣那樣千奇百怪、不同尋常的想法?補充一句題外話,我覺得臉紅很可愛。
然而,從其他方面而言,卻是我的朋友無法理解我,我的朋友曾對我說“糾結死了!”,于是那一刻我不想說話了。
我不理解一些人,另外一些人不理解我。因為誰都沒有考慮穿著別人的鞋子走來走去,誰都沒有試著從當事人的過往經歷和經驗當中去理解。
本書反復提到一個觀點:接受自己的“不正常”才是正常的開始。
我們都知道人無完人,但當自己未達到自己心中理想的標準時,依舊會懷疑自己,我們依舊想做到完美。
看這本書源自于我內心深處的恐懼。我知道自己在恐懼什么,但我不知道到底是為什么,又好像我模糊地知曉一些七七八八,最終剩下的,是不解與無奈。
很多書都會先分析一波原生家庭或者童年經歷,而后提出一些解決辦法,但我缺乏的似乎并不是解決辦法,而是勇氣。我想改變,不代表我就真的有勇氣改變。
前幾天發文寫下了自己焦慮的原因及一些思考,有細心的簡友提出,短短的文字里重復出現了多次“害怕”的字眼。
對的,我的人生就是一場巨大的恐懼。當我說我想考某一證書時,我爸勸我說別考了太累了,我說,是因為我感興趣我想去考,所以不會覺得累。
實際上是興趣占一半,恐懼占一半。
我害怕自己一無是處,害怕被這個社會淘汰,所以我的人生不可以停下來。
我每看一本書都帶有不同程度的恐懼和焦慮,我擔心即使看完了整本書,我的問題也無法得到改善,尤其是當一本書被大眾好評和推薦,并討論著從中獲益的情形時,我的壓力變得格外大而深。
然而,這本書卻沒有告知解決辦法。
作者只是說:治不好了。
“畢竟,只有放棄對治好的執念,才能停止和癥狀的對抗,才能減輕與自己的沖突,才能減少理想化自我的幻想,才有可能接納本來的自己。”
“‘治不好了’并不是一種消極的情緒,而是一種放棄幻想、直面現實的勇氣。”
當我的朋友為了安慰我而列出我的優勢時,我說:其實我知道我有很多好的地方,有時我也為自己驕傲,甚至在心里悄悄自大,但與此同時我也知道我還有很多不好的地方,這些缺點/缺陷在一次次經歷中立于我的跟前,讓我窒息,以至于我很多時候根本不愿意踏出第一步,我害怕結果讓我失望因而不愿開始。
這些均因為我不愿意接受自己的“不好”。即使從另一角度來看它們是“好”的,但大多數時候并不是。
我想要去解決這些“不好”,可是,難于上青天。
我也想過去接納,我一遍遍告訴自己每個人都有優點和缺點,要接納自己,要愛自己。
說來輕易,實踐時卻反復收到生活給的一巴掌又一巴掌。
書中還說:
“你為什么不能接受自己的缺點和不足?”
“如果非要在他身上挑點毛病,那就是——他害怕自己有毛病。他害怕自己在任何地方、任何方面、任何時候的毛病。他一直試圖把自己打造成一個完美的人。在一味苛求之余,他卻沒有反思一個重要問題:到底哪個自己才是真正的自己,是現實中那個不堪的自己,還是想象中那個完美的自己?”
書中雖沒有給出具體的解決辦法,但也道出了我比較喜歡且愿意接受的真相:
“恐懼,只是一個人在現實中將要撕碎幻想時的驚魂未定。但人總要回歸現實,而不是一味地迷失在幻想之中,所以恐懼是不能逃避的,反倒是需要直面的——就像靈異故事中被鬼附身的人,只有陽光之下的暴曬,才可以驅散他身上的魔鬼。所以,勇敢面對你就是一個有余光恐懼、容易緊張,甚至不正常的人的現實,這是自我接納的第一步。以這個真實的自己出現在交際圈中吧,不帶任何掩飾與偽裝,也許不能得到所有人的歡迎,但這才是你自己。”
-
后續:
這本書是一月份讀的,讀完用頭腦實踐幾天就拋于腦后了。
之后遇到了各種困難和痛苦,回過頭來發現一切皆是基于我不愿意全盤地接受自己。
很好的一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