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父母的都很關心孩子的成績,注重能力的培養,這些都很重要,但國內著名的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玫瑾說比這更重要的是情感和性格。作為父母,最開心的事,是希望孩子長大以后能夠幸福,也能讓身邊的人感到舒適和幸福,并且能為社會做出貢獻。在《心里撫養》中,關于性格的培養,李玫瑾教授是這么說的:
約束的愛,甚至是讓孩子痛哭一次的愛,會讓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和品行。
關于性格培養的重要性,她說:
性格培養決定命運。
如何在后天的養育中培養孩子的性格呢?
1. 對三到六歲的孩子說“不”
三歲之前要注重孩子的心理撫養,培養與他之間的情感。三歲之后就讓孩子知道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不可以做的事要第一時間內制止,并告訴他為什么。
三歲之后,孩子會開始有更多心理上的需求,比如對玩具的占有和不合理索求等,當大人不給,有些孩子就會哭鬧的方式來表達,這個時候大人就可以進行"不"的訓練,可以是口頭的也或者一個表情足夠了,讓孩子明白要根據外部的要求來控制自己,明白哪些行為是允許的,哪些是不允許的。同時哭鬧也是沒有用的表達方式,讓孩子有意識地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
2. 與人溝通,學會講理、互動
我們對孩子說“不”并不是養育的目的,但孩子有情緒也是需要表達出來的,所以,還要教會他表達與溝通,學會正確地情緒表達方式。
為孩子建立一種與人溝通的言行方式,讓他的情緒得以釋放,也讓他明白,做事情需要考慮不同方面,聽聽別人的話也許是更好的選擇。有話好好說,也是在社會生活中很重要的規則,同時也體現著一個人的教養水平。
當孩子哭鬧后, 可以讓他休息一會,抱抱他,待情緒穩定下來,再做溝通。比如認真告訴他,如果大家都這樣做會怎樣,或者問他覺得應該怎么辦,讓他把心中的想法說出來,再聽你說。有時候孩子也不一定會說,那可以進一步表明“如果不說出來,我們不知道,那只是哭鬧是不對的。如果我們知道了,但是認為不對,那哭鬧也是沒有用的?!彼怨膭詈⒆诱f出他的理由,讓他明白有想法,有要求和情緒時,都要好好說話。
3. 延遲滿足練就耐性
常言道“沖動是魔鬼”。一個人缺乏耐性,很容易就被眼前的利益誘惑,無法看得長遠。
在孩子三四歲時,可以找機會訓練,比如買玩具。給他一個自主選擇的機會,在玩具店接觸各種玩具并挑選喜歡的玩具,挑選好之后,先觀察玩具的優點并肯定孩子的眼光。然后跟孩子說有些貴,超出了事先的計劃,讓孩子明白想要的東西的都來之不易,所以買玩具也需要計劃,花錢太多,超出計劃會影響其他家庭支出,需要辛苦去掙。這個時候,孩子可能聽得似懂非懂,而且情緒會非常沮喪和低落,也要給他希望,爭取努力工作,下周來買這個玩具。在接下來一周,孩子會經常惦記,但又不得不等待,讓他學會等待與克制。還可以告訴他,以后想要什么東西,可以早點告訴父母,商量,然后制定計劃。
4. 與人相處,學會分享、包容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都需要與他人相處,而這也是必須學習的社會行為方式。所以,父母在育兒的過程中,要有意識地培養孩子與不同人友好相處,讓他從小建立一套正確的方式,以后朋友越多,也越不會被孤立和欺負。
1)有意帶孩子去找同伴
讓孩子適應人多從場景,帶孩子出去玩的時候,多帶一個玩具讓他可以與別人交換,同時也要多用心觀察,出現不好舉動時,教孩子怎么合理地玩。
2)寬容
人與人之間因為成長環境,地區、習俗、家庭背景等差別,相處時難免會不習慣,甚至覺得不舒服。但一個人的習慣也往往很難改變,最好的辦法就是盡量忍耐。培養孩子的忍耐力是寬容的基礎,有忍耐力才能對別人的習慣差異寬容。
3)分享
扼制自私也很重要,所以要有意識地培養孩子與他人分享的性格。最簡單的就是家庭中的食物分享,父母帶孩子分餐,把好吃的分給每個人,特別留意即使是不在場或不在家的人也要留。
除了分享食物,也要培養孩子分擔家務。
5. 堅韌意志
讓孩子在六歲之前開始經歷體力之苦,他會一生受益。
生理是一個人心理堅韌或有彈性的基礎。在作者的觀察中,體力勞動者得抑郁癥的概率明顯低于腦力工作者,心理疾病與人的生理狀況是密切相關的。
體力之苦可以培養人的堅韌意志,讓孩子以后遇到心理痛苦或刺激時,可以堅強。只是現在讓孩子們夠得上體力之苦的機會越來越少,可以用體育鍛煉的方式來取代,建議四歲左右開始練習跑步,然后學習游泳。
跑步練就的是耐力,而游泳練就的是孩子的膽量。
總結一下,一個人的人生道路越走越寬,是因為他有了良好的性格,有自律克制自己的欲望,能包容個性不同的人,能夠與人合作,不被眼前的利益誘惑,意志堅強,對別人的苦難有同情心,能主動承擔社會責任,有更大的社會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