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我媽打電話問我:“為什么最近沒看到你在朋友圈打卡?”
為了督促自己堅持閱讀和寫作,我從2020年下半年開始,每天在朋友圈分享一條閱讀心得,我爸媽也是我的忠實“粉絲”。
元旦開始,我停止了在朋友圈打卡,因為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打卡成了我的一個“負擔”,每天都在為打卡的內容發愁,這已經偏離了我打卡的初心。
想著堅持打卡會讓自己變得更自律,結果卻適得其反,這讓我一度懷疑是不是方法用錯了。
我周圍也有很多朋友在參加各種打卡活動,比如寫作日更打卡、閱讀打卡、早起打卡、早睡打卡、健身打卡……有些人一直在堅持,多數人都中途放棄了。
打卡到底有沒有好處,怎么做才能避免無效打卡,保持持續精進呢?
我在《認知覺醒》這本書中,找到了答案。
一、打卡活動備受歡迎的3個原因
為什么越來越多的人熱衷于打卡?我認為有3方面的原因:
1.能收獲成就感
很多人都在參加早起打卡,看到自己起床時間比別人早,或者堅持的天數比別人多,會很有成就感。
有些朋友會進行健身打卡,每天把運動數據分享到朋友圈,好友看了都會點贊,看到朋友們羨慕的樣子,就會非常開心,也會有繼續堅持下去的信心。
參與打卡,就會有排名,或者有數據統計,這會讓我們在繁忙的工作中,收獲額外的成就感。
2.有堅持下去的動力
我曾經也參加過各種類型的打卡活動,比如閱讀打卡、早起打卡……目的就是給自己一個堅持下去的動力。
每次想要放棄的時候,就去群里看看別人的打卡記錄,瞬間就有了堅持的動力。
很多時候,我們都抱怨沒有學習、閱讀、健身的環境,獨自一人很容易放棄,如果加入了打卡社群,就會和全國各地的小伙伴一起努力,每天相互監督,共同成長。
3.有助于養成好習慣
為什么很多訓練營會設置打卡環節?
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打卡有助于好習慣的養成。
一個讀書營,在課程結束以后,增加了一個30天的讀書打卡活動,如果能堅持30天,就能養成閱讀的習慣,這對于提高閱讀效率非常重要。
又比如寫作訓練營,如果學員能堅持每天輸出一段文字,那么在21天結束以后,每天就會下意識地寫幾百字的內容,能有效提高寫作水平。
除此以外,早起、健身、早睡等習慣,也可以通過打卡來養成,而且打卡能激勵我們堅持下去。
二、打卡常見的3個誤區
堅持打卡的確有諸多好處,但也很容易陷入誤區,導致打卡只是一種形式,失去了原有的意義。
周嶺在《認知覺醒》一書中,總結了3個打卡常見的誤區:
1.動機轉移,動力扭曲
“微信運動”讓很多人愛上了運動,為了每天的排名,大家抓住一切時間走路,熱情高漲。
這的確是一件好事,但因為有了排名,鍛煉的動機也發生了轉移。
以前我們運動,單純是為了身體健康,享受運動后身心愉悅的美妙感覺。自從有了排名,我們走路的目的,就不再是享受運動本身,而是為了能有一個更好的名次,有些人甚至買了工具來刷步數。
很多人為了養成早起的習慣,加入了早起打卡社群,想利用早起的時間提升自己,享受無人干擾的美好時光。
但是很多人堅持了一段時間以后,為了能比別人起得早、堅持的天數更多,早上按時打完卡以后,就繼續睡回籠覺了。
這樣的打卡是沒有任何效果的,即便排名很靠前,堅持的天數也遠超他人,但是自己的生活沒有任何改變,堅持下去也沒有任何意義。
如果我們打卡純粹是為了排名,或者滿足自己的虛榮心,那么打卡的動機也就偏離了航道,堅持時間再長,也不會有實質性的改變和成長。
2.認知閉合,效能降低
《認知覺醒》一書中說:單純地依賴打卡,不僅會轉移行動的動機,還會降低行動的效能。
認知閉合,是指當人們面對一個模糊的問題時,就有給問題找出一個明確答案的愿望。
比如你每天要打卡分享閱讀心得,忙完一天的工作,身心疲憊,為了完成打卡,你就在書中隨便找了一段內容,然后發到朋友圈,先讓任務閉合再說,不然總惦記著,什么都做不好。
如果你的時間很充裕,閱讀了幾十頁書,也認真寫了幾百字的閱讀心得,打卡結束以后,任務就閉合了,之后,你的閱讀動機衰減為零,不會再想著多看幾頁書,或者對書中的內容進行更深入的思考。
作者說,這就是打卡心態的特征:學不到,假裝一下;學到了,立即停止。
如果單純為了打卡而打卡,就很容易因為認知閉合需求,失去做事的主動性,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任務的完成情況上。
3.任務心態,身心分裂
為了完成打卡任務,你有沒有在閱讀的時候,不停地想還有多少頁才能完成任務;跑步的時候,不斷問自己還有多遠才能達到終點;寫文章的時候,時不時地統計字數,看還有多少字才能達標……
曾經有一段時間,我每天堅持跑2公里,每次都會在心里默數距離數,注意力壓根就沒有在呼吸和步伐上,以至于跑完步以后非常累,感覺不到任何放松的感覺。
后來一位健身教練告訴我,跑步的時候,想要達到更好的效果,就要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不用太在意跑了多少,這樣你才能感受到跑步帶給你的快感,達到快速恢復精力的目的。
跑步的時候,不再想著任務以后,每次跑完都很輕松,慢慢地也就愛上了跑步。
如果只關注任務的完成情況,會讓我們的注意處于分散狀態,很難全身心投入到事情本身,既無法確保做事的效率,也無法體會這些事情帶給自己的樂趣。
三、2個策略,告別無效打卡
為了避免無效打卡,《認知覺醒》一書分享了2個策略,幫助我們更高效地完成任務。
1.用記錄成果代替打卡
為了不再應付打卡,我們可以用記錄成果來代替打卡。
具體的做法就是,每次完成任務后,只寫行動記錄,不做打卡展示。
就是把閱讀、運動、寫作、早起等的過程,按照日期記錄在一張紙上,哪天完成了任務,哪天沒有完成,會一目了然,既能看到自己堅持的軌跡,還有助于每周進行復盤。
可能我們無法每天都能完成任務,但只要用心完成一次,就在對應的日期上打個勾,這樣就非常清晰地看到自己的成長軌跡,結合實際情況及時做出調整,確保更有效地完成任務。
比如你以前每天都會進行閱讀打卡,現在只需要在一張紙上,記錄下閱讀成果就可以了,每個禮拜進行一次總結,會更有助于我們堅持下去。
每天堅持打卡,如果有一天沒有打卡,我們就會非常焦慮,進而會影響之后的堅持。但是記錄成果就不同,我們不用每天按時打卡,只需要專注完成任務就可以了,更有助于高效地完成任務。
2.設置任務下限,不設上限
我們給自己制定任務的時候,習慣設置任務的上限,比如一天做50個俯臥撐、寫2000字的文章、記100個單詞、跑10公里……
這些任務完成起來都有一定的難度,每次完成任務都是一次很大的挑戰,以至于完成以后,會長舒一口氣,心想著終于“解脫”了。
但如果我們設置了任務的下限,結果就大不一樣。
比如一天做1個俯臥撐、寫100字、記5個單詞、跑100米……這些任務完成起來沒有任何負擔,而且剛進入狀態,我們的精力都很旺盛,會忍不住多完成一些任務。
當我們感覺到有點難度的時候,就會停下來,那么超出下限的任務,就都是自己的額外收獲,這比只盯著任務本身,效果要好很多。
作者在書中說,這種策略符合刻意練習的原則——讓自己始終處于舒適區的邊緣,每天都在接受新的挑戰,更有助于快速成長。
所以,為了能更有效地堅持做一件事情,一定要設定下限,不斷在舒適區的邊緣探索,快速提升自身的能力。
總結
通過打卡讓自己養成好習慣、找到堅持的動力、收獲成就感,的確是一個不錯的方法,但如果只是為了打卡而打卡,就失去了堅持的意義。
《認知覺醒》一書提出了打卡過程會陷入的3個誤區,并且給出了兩個策略:用記錄成果代替打卡和設置任務下限,不設上限。
這兩個策略,能幫助我們有效走出打卡的誤區,真正做到持續精進,讓我們收獲更好的成績。
——END——
*大大的人兒:堅持早起500天,愛寫作、愛閱讀、愛思考的90后姑娘,每天解決一個成長難題。生活不易,成長還要繼續,我們一起精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