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自己有一個內在的能量球,白色生命力是被看見的生命力,既被接納。是創造性,自信,熱情,是滋養我們的生命力。
1.
讀武志紅這一周的專欄,結合《非暴力溝通》說要愛自己,傾聽自己,一開始感覺有點混亂,但結合在一的思考又讓我有點著迷,如果能在不同作者的視角和其所在的領域來對他們的見解嘗試連接,找到相通地地方,能逐漸更看明白一些什么,或許慢如抽絲剝繭,但也值得。
我們會被有生命力的東西吸引。生命力本應自信狂野。
和菜頭寫文章愛說虛無,用創作,做事情,來對抗生命的虛無感。我嘗試理解,什么是虛無呢?應該是那股沒有被轉化,沒有被看見的生命力,一直被壓抑著,如果是向內對自己,會逐漸體驗到虛無。其實是那個真自我一直被束縛。生命力沒有展開。
在《少有人走的路》中,作者提到一個概念是熵:
根據熱力學第二定律,經過數十億年的時間,宇宙會完全分解,其高度降至最低點,成為沒有任何形狀和結構,不再發生分化的死寂狀態,這種沒有組織,不再發生分化的狀態,我們稱之為“熵”。
能量自然從高處流向低處,最終進入熵的狀態,稱為熵的力量。進化過程就是與熵的力量彼此抵觸。
心靈的成長,心智的成熟,就是不斷努力,要同熵的力量對抗。
推動個人及整個物種克服懶惰與其它自然阻力的力量究竟是什么,就是愛。自我完善的愛。具有人性的愛,它違反熵的自然規律,是一種永遠走向進步的神奇的力量。
再回來理解,我覺得前面說的虛無感,就是當我們時時刻刻體驗到熵的力量的時候。
2.
對抗熵的力量是愛,對抗虛無是創作,熱情,也就是經由愛“看見”的生命力。
這里還想問:怎么“看見”?
我覺得最好的看見,是馬丁布伯在他的書《我與你》中說的,當我們體驗到“我與你”這樣一種關系的時候。
“我與你”的關系是:
當我放下目的性,不再是一個經驗物,利用物的主體,不是為了滿足自己的任何需要——哪怕是最高尚的需要(所謂的愛的需要)——而與其建立關系。因為,你便是世界,便是生命,便是神明。我當以自己的整個存在,本真自性來接近你,即“我與你”的關系。
最好的看見,是經由愛。愛又是什么,愛是放下我的目的性,以我的整個存在來與你相遇。而“看見”,又具體體驗在什么方式上呢?我嘗試理解為:覺察。正念。
《禪與摩托車維修藝術》作者說自己親自修理保養摩托車,通過這引導出讀者了解向內專注,認識良質。認真修理,檢查摩托車是一種可以注視到的專注。這也是在體驗正念,覺察。
與人溝通時,說具體感受和觀察,而不是評價。因為當我們說感受和觀察時,我們能體驗到自己身在當下,在其中,這樣更能得到別人的理解,而評價,會被我們的大腦直接條件反射為那是在指責。
這是否也在說,我們想有高質量的溝通,也需要我們先覺察到當下。
3.
之前我看有關體驗當下,覺察這一類的書時,覺得并不能理解多深。現在發現,一個人想要滋養自己的生命力,就要知道攻擊性等同于生命力,如果一個人不敢表達自己的攻擊性,比如,憤怒等,就會有無力感,看起來不鮮活。我想到了一些別的說法,比如,黃有璨之前的文章提到過,要做一個有態度,有溫度,且性感的運營人。仔細去想,這不就是個性鮮明,愛憎分明,有生命力的表現嗎?
千古劉傳的認知課我買了,發現他有好幾個月不更新公眾號了,最近更新了一篇,說,他不打算去推認知課了,他發現他不了解自己,他想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他準備去做游戲了。公眾號他會繼續寫,但不再只是一個知識分享賬號,也不是雞湯娛樂,音樂等,也不知道用什么品類來概括,但他說,他只想在這里做自己,愛憎分明的自己。
不記得是誰在開通公眾號時說了一句:我想在這里寫自己的愛恨情仇。
先做到自在。有時候會想,為什么大部分人喜歡讀愛恨情仇的故事,聽這樣的歌曲?還有大部分人都會被愛憎分明的人性吸引呢?
我想,那樣的人性本身就是能量場,就是生命力。
4.
記得有一次我找一個朋友幫忙推廣課程,他有一個不算太大的群,但是原則非常清楚,只做一件事。我說出請求后,他一點也沒有猶豫就拒絕了。被拒絕肯定也不那么輕松,他說,不管是誰,我的這個群里都不會做任何群目的之外的推薦。事后再想,說很容易,能堅持做自己,有自己原則的人,或許真沒有那么多,我一直很佩服他。
像千古劉傳說的那樣,如何觀察別人,很多人能掌握一套看人的方法,卻很少有人談及,如何觀察自己。他說他自己的方法是尋找一些間接證據,能透露出自己的人生底色。間接證據就是欲望。
當我想明白了一些要做什么,該做什么之后,總還是會有困惑。我開始觀察更會學習的人,他們會怎么想,他們是否也遇到過如我一樣的困惑。
現在我好像有點明白了,能覺察到自己的生命力,知道找尋更好的知識豐富自己的武器庫,通過實踐這些知識去覺察,去體驗,從而可以借助這些踏實的體驗來滋養自己內在生命力。這也是成長,是走向心智成熟。
一切都是漸行漸修,尋找人生底色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