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文作者@朱明德?正在轉型AI產品經理,是我們“AI產品經理大本營”的成員。最近花了一個半月的時間,輸出了重磅報告《AI新職位“人工智能訓練師”》,以及操作手冊《如何輸出一份重磅報告》,本文,是明德此次分享歷程背后的心得總結,供大家參考。
1、序言
對于沒有太多AI相關背景的人,為了從互聯網產品經理轉型AI產品經理,除了需要日常的輸入行為(學習各種資料,比如“AI產品經理大本營”),更為關鍵的是,要有能用來“自己給自己背書”的輸出;就好比程序員,如果能夠拿出自己在github上傳的代碼,無疑會更給自己的簡歷加分;而對于產品經理來說,最適合用來證明自己的“代碼”,除了發表單篇/系列文章,還可以針對某個具體領域進行深度研究、進而輸出“重磅報告”。
本文,主要分享我在輸出重磅報告《AI新職位“人工智能訓練師”》背后的一些心得總結。
2 、心得分享
1)選題:從“和自己高度相關的關鍵概念”入手逐漸深挖
選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轉型階段,由于沒有直接的工作經驗,可以從自己最感興趣的行業方向或轉型過程中的學習方法入手。
學習方法的分享因人而異,注重總結和歸納。
這里,主要以感興趣的行業方向為例:
? ?如果已經能在網上找到大量資料,為了避免只有簡單的信息收集整理價值,可以考慮換個角度進行分析,或者在現有認知基礎上挖掘出更深入的認知(不過,這點對于處在轉型期的人較難)。
? ?如果選題方向本身是一個新的概念,網上找不到太多的信息,這就意味著,這可能是行業空白,這種情況的發揮空間相對較大,可以先進行一些調研,再用現有方法進行定性或定量分析。
2)對于“輸出難度”的認知變化
? ?輸出前:想到別人的輸出成果,覺得沒什么難度,應該不需要花太多精力。“知道”和“真正去做”中間有很大的差距,看到的只是一些表面的文字內容和框架結構,很少會去思考為什么要用這個文章框架以及文字背后表達的合理性,所以就會認為這些都是理所應當的,會低估輸出的難度。
? ?輸出中:逐漸感受到心有余而力不足,開始了解到自己的認知邊界。正是由于前期的低估,在具體實踐中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和預期產生了較大的反差,很快就能發現自己缺的是什么,進而推動著自己去學習、去提升自己的認知,最終呈現出來的輸出內容一般都會高于自己原先的認知水平。
? ?輸出后:再看別人同樣的內容,會產生“敬畏之情”(特別是深入淺出的輸出內容)。經歷了一次認知上的迭代后,就能跳出原先的認知框架,從更多的角度去評價同樣的輸出內容??吹揭恍┍磉_簡單易懂、觀點深刻獨到的內容,帶給自己的震撼比輸出前更大,會自然而然地產生“敬畏”。
3)輸出過程中的“心路歷程”:心氣一路下降,定稿后逐漸恢復
? ?前期:滿懷期待,心高氣傲。剛開始的時候,可能只是出了一個文章的框架,沒有涉及到具體的內容,對困難的預計不足,導致對于完工時間也會大大低估,總想著盡快定稿,加速轉型的進程。同時,對內容的選擇會追求多多益善,完全無法預料到后期可能帶來的成倍時間成本。
? ?中期:認清現實,心氣受挫。隨著輸出進入到調研、撰寫階段,意想不到的情況越來越多,可能是無法找到合適的調研對象,或者找不到關鍵的基礎數據,再加上前期的過高預期,內心的挫敗感激增,找到一個又一個的妥協方案后,基本認清了現實情況,內心盼望著定稿的一天盡早到來,恢復一下自己的心氣。
? ?后期:在反復的修改中心氣降到谷底,之后隨著文章的定稿慢慢恢復。正文內容初稿完成后,一方面要開始做VI的美化,另一方面會有來自各方的修改意見,有時一天可能會改好幾個版本,定稿的時間卻遲遲沒有到來,內心會產生一些煩躁情緒,只要能熬過定稿前最后的“黑暗”,之后就能在逐漸恢復的心氣下去做復盤和總結。
4)輸出過程中最大的困難:持之以恒保持良好的心態
無論是前期文章框架的迭代,還是后期對正文內容以及VI部分的調整,過程是非?,嵥榈模梢园堰@個過程當成是打磨一款自己設計的產品,不斷的迭代更新才能最終完美呈現。
由于個人的認知局限,很多問題自己無法發現,通過專家或朋友的反饋,會發現各種意想不到的問題,這些點可能就是自己的認知盲區,如果能夠很好地沉淀下來,對自己的提升會有很大的幫助,特別是對于AI行業的理解。所以,不要因為問題多而影響自己的心態,迭代幾個版本后對比最早的版本能看到自己的進步,這也是輸出帶給自己的價值。
3、總結
整個輸出,在做好關鍵的選題后,會經歷內心和認知上的波折,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堅持到最后的定稿,邁好轉型之路上的關鍵一步。
---------------------
以上內容,來自飯團“AI產品經理大本營”,點擊這里可關注:http://fantuan.guokr.net/groups/219/?(如果遇到支付問題,請先關注飯團的官方微信服務號“fantuan-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