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電影的整個基調幽默詼諧,但看完電影還是感到些許悲涼。不知道這是來自社會底層小人物的悲哀,還是社會的悲哀。
每一個結果的背后都有他的起因,就像每一個暴力、墮落的人也曾是個善良軟弱受盡欺凌的人。斯圖爾特的凄涼結局仿佛是命中注定。父親是酒鬼,母親妓女,11歲被哥哥及同齡人凌辱,從小被人暴力,在監獄被獄警凌辱、毆打......出生在這樣的家庭,經歷以上的種種,換做任何一個人都會變得不正常。
所以,這就不難理解,斯圖即使本質不壞,卻有暴力反社會傾向。但,相比那些拿著真槍真刀燒殺搶掠的人,他的暴力犯罪就像一場喜劇,讓人感到好笑又心疼。他搶商店,也只是拿著夠物鉤搶走一些口香糖、日用品而已,狐假虎威做做樣子,卻從未真正傷害過什么人。他暴力,不,斯圖其實不暴力,他從不對善良的人暴力,他的暴力其實是一種躁郁的體現,從小到達一直遭受欺凌,經歷不公,結怨在內心壓抑無處釋放,沖動暴躁是他人格的一部分。
他反對社會制度,是因為監獄的非人遭遇。然而,他所一直唾棄排斥的制度卻幫助他裝上起搏器,讓肌肉萎縮的他得到醫療保障。在中國,流浪漢或者沒錢還能進醫院嗎?在中國沒錢真的會餓死。完美的社會制度本身是不存在的,否則社會將會停止發展。社會有糟糕的一面,也有美好的一面,但它在抗爭中,日漸美好。
斯圖覺的社會不好,是因為他不幸的生長在一個糟糕的環境里,一直經歷不幸,直到遇到亞歷克斯,他才接觸到社會的些許美好,體驗到真正的友誼,發現中產階級其實很友善,第一次去農莊,像孩子一樣開著四輪小車在草坪上開心的轉悠。這不正是斯圖缺失的童年么。
斯圖在磁帶中向亞歷克斯傾述了自己難以啟齒的過去,他一直覺的自己很臟,很可怕,他總是討厭并攻擊身邊的每一個人,他說很想擺脫內心的瘋狂,于是,斯圖選擇了自殺。或許亞歷克斯早一點聽斯圖留下的磁帶,給予斯圖作為朋友所能給的安慰與關愛,悲劇興許能夠避免。
小丑、松子的一生、斯圖爾特的倒帶人生,觀影后都有些讓人窒息,感到很可怕。一個人墮落毀滅的軌跡都大體相似,童年不幸,糟糕的成長環境、畸形的人格、錯誤的思考方式,社會的接連暴擊......
也許你會說,如果無法選擇家人,成長環境,但是可以選擇面對不幸的心態,可以調整自己的行為模式,努力積極的面對生活。可人是環境的產物,你遇見什么,你就會成為什么,在沒有獨立思考能力之前,這半點不由人。所以,人是無法只是通過自我實現成長的。而這也正是目前的我所面臨的困境。
但,我比斯圖幸運,即使我很糟糕,現實也很糟糕,我仍然還希望自己能夠為了自己的生命能夠真正努力的拼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