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大家都是怎樣察覺謊言的呢?
有些人說,都是靠直覺的。
有些人講,看表情神態,比如眼神。
有些人認為,肢體語言最真實,騙不了人。
...
在沒看《怪誕心理學》之前,我是支持“肢體語言”的,但也只能辨別出一部分的謊言,而且是在說謊者不善于說謊的前提下,若是遇到對方是個善于說謊或懂得偽裝的人,可能就無法察覺了。
一、如何“準確”地察覺謊言
事實上,很少有人能夠準確地察覺謊言,無論男女老幼,這又是為什么呢?
人們無法準確地察覺謊言的原因:
第一,人們潛意識中認為,說謊者傾向于避免目光接觸,會緊張地揮手,而且在座位上會坐立不安,重點是幾乎所有人都這樣認為,說謊者應該有如此舉動。
第二,判斷謊言的基礎,人們習慣將自己對各種行為的看法當作了評判的基礎,察覺謊言的敏感度也不同。
先了解謊言的定義:假話,欺騙之言,沒有根據的話。
察覺謊言,即區別真假之言。
說謊,謊從口出,最先表達出來的就是口中的話,但人們最先關注的點卻不是說的話。
1.遣詞造句和表達方式。人在說話的時候,會順帶一些肢體語言,但相比較那些而言,更為可靠的說謊跡象應該是人們說話的語氣和他們不經意間的遣詞造句。
在說謊的時候,給出的信息越多,就越有可能自找麻煩。有時候,言語上前后邏輯不對,前后內容不一致,就能一下子識破謊言。
但大家在判定的時候,注意力往往集中于對方的神態舉止及其他方面(比如很多人喜歡在說話的時候望著對方的眼睛或嘴巴),而忽略那些最真實的語言。
2.說話時使用到的大部分人稱。一般來說,為了和謊言有區別,說謊者會在心理上與謊言保持距離,體現的方式就是盡量避免使用指向自己的詞語,比如"我"。
所以在說謊話的時候,很少用到“我或自己”,也極少談及自己的個人感受。同時,言語中的描述也會缺少細節,說話時停頓和猶豫不決的情況會比較多。
3.關于遺忘問題。對于一些瑣碎的細節,誠實的人會坦言告知已經遺忘,但對于說真話者可能忘記的細節,說謊者卻記得一清二楚,貌似具有超強的記憶力。
這種強記憶力根源在哪里?源于害怕謊言被揭穿的心理,因此將那些細節深深記在腦海中。
4.肢體語言容易造成誤導,比如目光接觸和手勢都是比較容易控制的,但肌肉組織不可控,比如眼睛周圍的肌肉。
二、你知道怎么分辨真假笑容嗎?
前陣子,在車上偶遇一個女孩,那個記憶深刻啊。女孩著裝整潔,嘴上帶著笑容,露出她那潔白的8顆牙齒,按常理來講,這么標準的笑容應該會讓人很親切呀,但我卻感覺這微笑有些不對勁。那種怪異的感覺從何而來呢?
因為從我上車到下車這期間內,女孩一直掛著這樣的笑容,剛開始我以為她在和人聊天或者遇到認識的人了,但問題是木有啊,頓時有一種詭異的感覺包圍著我。
生活中,微笑隨處可見,但刻意的笑容,讓人覺得不舒服,還不如不要笑呢。
我們不知道遇到的是怎樣的微笑,別人對你的微笑是真是假,也不知道你的微笑在別人眼中是真是假,
的確有些真假難辨。
到底怎樣的微笑才是發自內心的呢?
先來看2張照片,猜猜哪張照片才是真心笑容呢?
圖一:露出笑容時,牽動了嘴邊兩側的大塊肌肉和眼睛周邊的眼輪肌肉,使得嘴上揚,臉頰的上揚在鼻子兩側及眼睛下方形成更明顯的線條。
圖二:嘴邊兩側的大塊肌肉把嘴角往上拉,形成笑容,且鼻翼無明顯線條。
若是蒙住整張臉,單單只看眼睛,該如何判斷呢?
(各截取上面2圖中眼睛部分的圖片進行比較)
圖一:臉頰兩側及眼睛周圍的肌肉繃緊,把臉頰往上拉,同時把眉毛往下拉,眼睛與眉毛的間距縮小,眼睛的正上方擠出一個小袋,且在眼角周圍產生微小的細紋,有種微笑的感覺。
圖二:眼睛并無其他細節,若不是知道原圖是微笑的照片,恐怕是看不出來他在笑吧。
杜胥內發現眼部肌肉的收縮是無法隨心所欲加以控制的,“只有內心的甜蜜感能夠讓它們動起來”。
什么是真心的微笑?
即圖一的微笑,嘴角上翹,雙眼稍微靠近,眼角起了皺紋,眼睛下面的臉頰上浮現的才是真正的微笑,它被命名為“杜胥內微笑”。
圖二中是泛美式微笑。泛美式微笑多用于場面話或場面情景,表達歡迎之情,眼無笑意,頗有逢場作戲的意思。
所以,正確答案是圖一。
據外國研究表明,展現“杜胥內微笑”的女性與那些露出“泛美式微笑”的相比,更有可能步入婚姻的殿堂,更有可能維系婚姻,在整個一生中更為幸福、安康哦。
ps:有些謊言可以接受,有些謊言是絕對不能欺騙的,如何把握這個度就顯得很重要。在不碰觸自己的底線和原則的前提下,有時候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未免不是件壞事兒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