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 躍龍臥馬終黃土,人是音書漫寂寥。在漫長的宇宙星河中,我們每個人的生命不過是一個轉身即化的微粒。
? 這個微粒的一生可能不及一縷清風,一絲塵埃。但是我們珍愛著這個微粒的一生。哪怕倉促,哪怕匆匆。都要勇敢創造屬于我們的價值,這就是我們每個人活著的意義。
? 在這一生中,也許你會學著更堅強,而不是等著死亡。別擔心,勇敢點,我們沒有誰可以活著離開這個世界。
? 哪怕堅強到了最后,最終還是躍龍臥馬終黃土。
? 活在當下,珍惜當下,不要去管什么死亡,有意義的活著,比你關心死亡更實際,更積極!活著就是奉獻生命,死亡就是重生的開始。
? 正如史鐵生所說:“死是一件無須乎著急去做的事,是一件無論怎樣耽擱也不會錯過了的事,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
? 人一出生就被注定了會死亡,這是造物主的安排。有什么深意也不清楚,痛苦的是明明知道了故事的結局也不可更改可還是要苦苦掙扎,也許這就是所謂的命運?
? 不知道,也許只有到死的那一刻,才會明白活著的真正意義。不過已經既然活著了,不防走一遭這人世間,走下去才可能找到有意思的東西。
? 亦如詩人海子所說的:“你來人間一趟,你要看看太陽,和你的心上人,一起走在街上的。 活在這珍貴的人間,太陽強烈,水波溫柔。”活著便是追求實現自身價值的一生。充滿浪漫,充滿理想的活著。
? 人人生而自由,但又不自由。生命之河在它的一條岸邊享有自由,在另一條岸邊就會受到約束。人生到了最后不過黃土一把,爾等凡人何須愁。好好把自己生活的河流涌入大海,便不負此生。
? 苦多樂少,哲人們懂得要學佛法明白人生真理!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死亡是必然,自由也是受束縛的。心靜自然涼,心若自由則身自由。
02
? 臥龍躍馬終黃土,爾等凡人何須愁。雖然無憂無慮的日子都是很少的,但只要活著過好每一天就好了。歡樂是人生的驛站,痛苦是人生的航行。在這短暫一生中,我們追求自由,追求浪漫,追求理想,追求一切的美好。
?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不同的人,在不過百年的人生中有不同的價值。
? 這一生太短,是紅樓一夢:“滴不盡相思血淚拋紅豆 ,開不完春柳春花滿畫樓,睡不穩紗窗風雨黃昏后 ,忘不了新愁與舊愁。”在偉大的人都會有灰飛煙滅的一天。真是最長不過百余年。這個世界只有他們留下的痕跡。很多無關緊要的人事都會被漸漸遺忘。會被人記著的是不朽的英雄與經典。植物死了,會把種子留在這個世界上;作家死了,會把作品留在這個世界上。一代一代傳承!
? 躍龍臥馬終黃土,爾等凡人何須愁。好好的過好每一天便可。過好了日子,便要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 那個被魯迅認為接近妖魔鬼怪的諸葛孔明。縱他:“收二川,排八陣,六出七擒,五丈原前,點四十九盞明燈,一心只為酬三顧。 取西蜀,定南蠻,東和北拒,中軍帳里,便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縱是神機妙算,豐功偉績名垂千朽,也免不了生老病死,春秋輪換。
? 但是也只有如臥龍這樣的人才,會在若千年后跟現在的我們記住。很多人的名字壓根兒不存在于歷史之中。人為大事而來,但是現實生活中,許多人都只是為了繁衍下一代,然后就元嘉草草的去了。終究臥龍躍馬比我們這些凡人強多了。死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想要更長得活下去,活在歷史當中。只有做到立功,立德,立言這三立。我想也只有如曾國藩那樣的湖湘人杰才做得到吧。
? 愛爾蘭詩人葉慈的墓志銘是他去世前夕寫的一首詩的最后十七個字:“對人生,對死亡,給予冷然之一瞥,騎士馳過。”; 大作家海明威的墓志銘:“恕我不起來了!;馬丁·路德·金的墓志銘:我自由了!感謝萬能的主,我終于自由了!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銘。我們人都是會死的,用這一生最追求一個自由的,高尚的,不朽的墓志銘。
? 死亡對于我們來說是一個定數,而自由不一樣。我們可以學著李太白的倚劍走天涯。高呼一聲:“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亦或者像陸游一樣騎著一頭小毛驢,書劍飄零。也可以如李密牛角掛書,豪氣征戰天下。
? 我們既然知道會死亡,那么就不防,用這一生最追求我們所愛的,所想的,所希望的得到的。不要讓自己平凡到死。我不希望我們以后老了,坐在輪椅上后悔自己沒有努力的去。追求自己的自由與理想!
03
? 我們都是徘徊在自由于死亡之間的!
? 躍龍臥馬終黃土,人事音書漫寂寥。熱愛生命的活著,承受活著苦難,承受生命給我們的痛苦。
? 蕭伯納說:“我早就知道無論我活多久,這種事情是一定會發生的。? ”一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他的價值不在于長短,而在于內涵。死這種事情是不可以逃離了,只可以安心少一點痛苦接受自然規律認識死亡,是為了更好的活著!
? 猶記英國詩人雪萊的墓志銘是莎士比亞《暴風雪》中的詩句:“他并沒有消失什么,不過感受了一次海水的變幻,成了富麗珍奇的瑰寶。”有些人雖然死了,但他還活著。不是所有的光明都是光明,也不是所有看到的死亡都是死亡。
? 盧梭的墓志銘:“睡在這里的是一個熱愛自然和真理的人。”這一生,我們要去熱愛自然,熱愛真理。我們也要去體會瓦爾登湖的自由;也要踏上艾略特的荒原;去倉央嘉措的布達拉宮。這一生,我們自己要用一顆人類的善心,對待所有的人。
? 但這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都徘徊在自由與死亡之間。如果一個人不自由,那么他活得像活死人,精神上已經死亡了。活著的死人就像機器人一樣。人應當是有靈魂的,沒有靈魂的活著,便是行尸走肉。當一個人的靈魂被禁錮時。那么一切都不自由的!
? 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不死的是紅樓的精神,小看是院子,大看是社會百態。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沒有一人為君飲酒醉。
人生天地間,如白駒過隙。是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的凄凄慘慘戚戚。云淡風輕何須愁。但得夕陽無限好,何須惆悵近黃昏。青年是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的努力。中年看山不是山,晚年夜雨孤舟釣江水。
? 在這短暫的一生,我們要學著“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的一飛沖天。要有“春來我不先開口,哪個蟲兒敢做聲”的大勇大志。一萬年太久,我們只爭朝夕。
? 面對人生,面對愛情,面對世事滄桑,一切淡然。亦如當我們面對死亡時也可以做到“暮色蒼茫看勁松,亂云飛渡仍從容。”
? 故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死生亦大,自由可求?紅樓空空,夢里空空。誰又能憑風而御,腳踏一葦輕舟渡江而去。自由啊!我們這一生都在尋找它!
Life is dear, love is dearer. Both can be given up for freedom.
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
--[匈牙利]桑多爾.裴多菲
?
千年萬年,永恒是人們造的荒。
? 我問佛,何為自由,何為永生。佛不語。我輩凡人自修自悟。
? ? 那六祖慧能千年后也是肉身舍利。我們千年后有會是什么?
? 縱有千年鐵門檻,終須一個土饅頭。人不過半畝方田連著幾尺長方的木板就可以安葬了!人到頭來,都是難免要走一趟奈何橋的。
? 在這之前我們唯有好好活著,為自己,為家庭,為社會,為人類作自己的貢獻。才不會很快被歷史和人們遺忘。
? 躍龍臥馬終黃土,爾等凡人何需愁。
? 人事音書漫寂寥,漸行漸遠漸無書。
? 自當修的心安定,鉛華過完依舊在。
? 死同浩宇一沙粒,若夢千年走一回。
? 因喜歡杜甫的《劍閣》這首詩附有鑒賞以共勉!
杜甫《閣夜》審美賞析
? 杜甫《閣夜》是大歷元年冬杜甫寓居夔州西閣時所作。當時西川軍閥割據,混戰不斷,吐蕃也不斷侵襲蜀地。而杜甫的好友鄭虔、蘇源明、李白、嚴武、高適等,都先后死去。這首詩感時憶舊,表現出異常沉重的心情。全詩如下:
歲暮陰陽催短景,天涯霜雪霽寒宵。
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
野哭千家聞戰伐,夷歌數處起漁樵。
臥龍躍馬終黃土,人事音書漫寂寥。
開首二句寫道:“歲暮陰陽催短景,天涯霜雪霽寒宵。”詩歌首先點明時間。上句中的“歲暮”指冬季。“陰陽”指日月。“景”同“影”。“短景”指冬天日短。“天涯”即天邊,指夔州。“霽”即天放晴。首句的意思是說,年終一天比一天短。其中,一個“催”字用得很妙,不但形象地說明夜長晝短的冬日特點,而且使人覺得時光飛逝。次句“天涯霜雪霽寒宵”中的“天涯”指夔州,又暗含有淪落天涯意。意思是說,夔州霜雪停了的寒冬夜晚,雪光映照下,明朗如晝。詩能見到如此景象,可以說,真是徹夜難眠,感慨萬千。
頷聯寫道:“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這一聯承接上聯次句“寒宵”而來,描寫出了夜中所聞所見。“鼓角”指古代軍中用以報時和發號施令的鼓聲、號角聲。“星河”指天河。“三峽”即瞿塘峽、巫峽、西陵峽。夔州在瞿塘峽西口,為三峽的起點。上句“五更鼓角聲悲壯”是說,晴朗的夜空,鼓角聲格外響亮,黎明時分,那聲音更顯得悲壯凄涼。詩人用“鼓角”、“五更”、“聲悲壯”表明了兵戈未息、戰爭頻繁不斷。下句“三峽星河影動搖”是說雨后玉宇無塵,天上銀河顯得格外澄澈,群星參差,映照峽江,星影在湍急的江流中搖曳不定。詩人通過對時局的深切關懷和三峽深夜美景的贊嘆,蘊含著悲壯深沉的情懷。
頸聯寫道:“野哭千家聞戰伐,夷歌數處起漁樵。”“野哭”即鄉野百姓的哭聲。“戰伐”指蜀地軍閥混戰的局面。“夷歌”指四川境內少數民族的歌謠。“起漁樵”即起于漁夫樵子之口。上句是說,聽到征戰的消息,就立即引起千家的慟哭,哭聲傳遍四野。詩人所描繪景象是多么凄慘。下句是說,漁夫樵子不時在夜深傳來“ 夷歌”之聲。其中,“數處”指不止一起。這兩句把偏遠的夔州的典型環境真實形象地表現出來 。詩人在這一聯,用聲音來抒發情感,“野哭”、“ 夷歌”這兩種聲音都使他倍感悲傷,正好表現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懷。
尾聯寫道:“臥龍躍馬終黃土,人事音書漫寂寥。”“臥龍”指諸葛亮。“躍馬”指公孫述。這里,詩人化用左思《蜀都賦》“公孫躍馬而稱帝”句,意指公孫述在西漢末乘亂據蜀稱帝。“終黃土”即最終都死去,同歸黃土。上句的意思是說,(詩人)極目遠眺夔州西郊的武侯廟與東南的白帝廟,一世之雄,他們也成了黃土中的枯骨。“人事音書”即人情世故。“漫”即隨他,不管他。下句的意思是說,人事與音書,現在都只能任其寂寞了。我們從最后兩句來看,通過對“臥龍躍馬終黃土”的描述,自然流露出詩人極為憂憤感傷的情緒。正如沈德潛《唐詩別裁》中所說:“結言賢愚同盡,則目前人事,遠地音書,亦付之寂寥而已。”也就是說,象諸葛亮、公孫述這樣的歷史人物,無論他是賢是愚,都煙消云散了。而天下大亂,民不聊生,我的寂寥孤獨,也就算得了什么。這與《茅屋為秋風破歌》中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有異曲同工之妙,也是詩人一貫的人格與品質的最好表現。
在藝術上,這首詩歌也很有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首先,詩人緊扣題目。詩人圍繞“西閣”夜晚的所見所聞所感,從寒宵雪霽寫到五更鼓角,從天空星河寫到江上洪波,從山川形勝寫到戰亂人事,從當前現實寫到千年往跡。這樣,層層鋪開,步步推進,從而更好的表達了自己的情懷。
其次,氣象雄渾,境界高遠。詩歌中,詩人從上天下地、俯仰古今來描寫,描繪出雄渾氣象,表現出了高遠境界。真如胡應麟稱贊此詩說:“氣象雄蓋宇宙,法律細入毫芒”,并說它是七言律詩的“千秋鼻祖”。
再次,典故的運用。在詩歌中,詩人常用了典故的手法,并在比較中含蓄而深沉表達了自己憂國憂民的情懷。
2017/7/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