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讓我遇見更好的自己。
我是一個喜歡閱讀的人,但我讀過的很多文章書籍都忘記了內(nèi)容,這讓我曾懷疑過閱讀的意義,但后來讀到這樣的話我釋然了:你讀過的書就像你吃下的飯,雖然你已不記得吃了什么,但吃下的飯會化為你骨頭和血肉的一部分,它讓你成為現(xiàn)在的你。我感謝自己讀過的書,讓我成長為更好的自己。
我出生成長在農(nóng)村,父母也都是只讀了幾天書的農(nóng)民,慶幸的是姥姥是基督教信徒,經(jīng)常給我講圣經(jīng)上的故事,教我唱圣經(jīng)里的詩歌。(這大概是我最早的閱讀啟蒙,為此,我永遠懷念我的姥姥)。到上了小學開始認字后,我便不滿足于聽了,我開始自己讀書,讀圣經(jīng)上那些姥姥講過的和沒講過的故事,背誦那些朗朗上口的兒歌。在那時貧乏的環(huán)境中,我閱讀過所有有機會看到的寫有故事和兒歌的書。我?guī)缀醣硶^五年級前所有語文課本里的課文。那時的我,最大的愿望是擁有一本《現(xiàn)代漢浯大辭典》。那個時候特流行小人書,我現(xiàn)在還記得那本我花兩毛錢買的《王子復仇記》上的插圖。小學時最喜歡的兩本書是兩冊學校發(fā)的自讀課本《小雨沙沙》和《冬姑娘的禮物》,里面的故事和兒歌,到現(xiàn)在我還記得一些內(nèi)容。那時還有一本開啟了我強烈的閱讀愿望的書,叫做《三百六十五個夜》。我只見到過這本書不多幾次,大多時候是聽鄰居家比我大三歲的姐姐講這本書里的故事。我那時對這本《三百六十五個夜》故事書的渴慕,絕不亞于兒時的魯迅心心念念渴望擁有一套有畫的《山海經(jīng)》。甚至因此選定了理想:長大后去圖書館做一名圖書管理員。
上初中后,學校仍然在農(nóng)村,只不過村子稍大一些。學校只有課本,課外書十分貧乏,學校提供的唯一的課外讀物是每期的《中學生導報》。記憶中只留下鄰居姐姐送我的幾本四年制初中的語文課本和自讀課本(對其中《我在北極光下》還留有印象)。其間還讀了向同學借來的《西游記》原著。中考完的暑假,我讀了對我的思想影響巨大的書——《平凡的世界》。那個假期,我差點因中考時發(fā)生的事故和家庭經(jīng)濟拮據(jù)而輟學。所以,在孤獨和苦悶中,我把《平凡的世界》前前后后讀了五遍,每一次讀我都會從中汲取巨大的精神力量。(當我遭遇挫折和磨難的時候,腦海中總會浮現(xiàn)出孫少平給妹妹孫蘭香信中的一句話:苦難難道是白忍受的嗎?它應該使我們偉大!)
盡管經(jīng)歷波折,我仍如愿上了市里師范學校。在這里,我不得不吐槽我們老師范學校的圖書館。圖書館只開著兩個借書的小窗口,你想借的書多數(shù)沒有,你能借到的是擺在窗臺上的別的同學剛還回來的書。這完全不能滿足我強烈的讀書渴望,又沒有余錢買書。所以,我在讀師范期間沒有讀很多書,現(xiàn)在還有印象的只有《紅樓夢》(很喜歡,為了讀懂,讀了很多遍,還讀了很多研究紅學的文章和書籍),清代的神話小說《鏡花緣》,霍達的《穆斯林的葬禮》,路遙的《人生》,余秋雨的《文化古旅》,錢鐘書的《圍城》,楊絳譯的《堂·吉訶德》,還有《魯濱遜漂流記》,《簡愛》,《傲慢與偏見》,《少年維特之煩惱》,《約翰·克里斯朵夫》,《牛氓》,被拍成電影《亂世佳人》的《飄》,寫美國黑人歷史的《根》,司湯達的《紅與黑》,三毛的《夢里花落知多少》,瓊瑤的《煙雨濛濛》,郁秀的《花季雨季》,韓寒《三重門》,陳忠實的《白鹿原》,海巖《玉觀音》,都梁的《血色浪漫》,阿城《塵埃落定》。讀過春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和馬爾克斯《百年孤獨》,沒讀懂,是硬著頭皮讀完的。那時候非常喜歡汪國真的詩,買了一本《汪國真詩集》,雖然已被翻的書頁破舊,但到現(xiàn)在都放在我的辦公桌上,被學生當作喜歡的書借來借去。當然還讀過當時流行的期刊和雜志,如《故事匯》《讀者》《少男少女》,等等。
畢業(yè)后,因招考成績優(yōu)秀,被分配進入中學,成為一名初中語文教師。因為有了自由支配的收入這時才開啟了我的自由閱讀之路。所讀的書有專業(yè)書籍,也有文學作品。有自己買的,也有學校收藏的。專業(yè)書籍最早讀的是“教育家成長叢書”中的《韓軍與新語文教育》和《錢夢龍與導讀藝術(shù)》,之后讀了魏書生老師的《班主任工作漫談》《好學生,好學法》、李鎮(zhèn)西老師的《做最好的自己》,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閆玉雙、李奕主編的《反思教育習慣》,管建剛老師的《一線教師》、《我的作文教學革命》,毛榮富老師著的《漫步教壇》,袁衛(wèi)星老師的《聽袁衛(wèi)星老師上課》。后到市里學習,親聽了王君老師的課,很是欽佩,買了她的《一位青年教師的專業(yè)成長之路》和《聽王君講經(jīng)典名篇》(上下兩本)。從喜馬拉雅聽書軟件中了解到了史金霞老師,并讀了她的《不拘一格教語文》,以及她在博客中推薦的《讀書是教師一輩子的修行》,這些專業(yè)書籍開卷有益,均使我受益非淺。至于其它書籍,也雜七雜八讀了不少。
由于兒童與少年時期對圖書求之而不得,在工作后我才彌補了這一遺憾。《格林童話》,《安徒生童話》,《綠山墻的安妮》,《安妮日記》,《窗邊的小豆豆》,《小王子》,《愛的教育》,《童年》,《昆蟲記》,《海底兩萬里》,《格蘭特船長的兒女》,《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魯濱遜飄流記》《格列佛游記》,林海音的《城南舊事》,蕭紅的《呼蘭河傳》,曹文軒的《草房子》,沈石溪的《狼王夢》《紅飄帶》,張?zhí)煲淼摹秾毢J的秘密》,楊紅櫻的《笑貓日記》《淘氣包馬小跳》等等,凡是我所能接觸到的少年兒童文學作品,我都讀過,有的還不止一遍。
在上大學時沒機會讀的書,在這時都補上了:魯迅,老舍,茅盾,巴金,沈從文,朱自清,曹禺,葉圣陶,郭沫若,林語堂,朱光潛,馮驥才,汪曾祺,王蒙,賈平凹,余華,莫言,畢飛宇,劉心武,周國平,林清玄,劉墉,汪國真,冰心,丁玲,張愛玲,張潔,鐵凝,池莉,畢淑敏,等這些中國現(xiàn)當代作家的一些作品,都有涉獵。外國文學中我讀了《昆蟲記》,《復活》,《死魂靈》,《巴黎圣母院》,《悲慘世界》,《笑面人》,《高老頭》,《老人與海》《莫泊桑中短篇小說選》,《基瞥山伯爵》,《莎士比亞戲劇集》,《霧都孤兒》,《大衛(wèi)·科波菲爾》,《歐也妮葛朗臺》,《十日談》,《德伯家的苔絲》,《紅字》,《蘇菲的世界》,《海底兩萬里》,《源氏物語》等小說和戲劇作品,有的細讀過,有的則是如囫圇吞棗般閱讀的,所以有的書內(nèi)容記比較深刻,有的則記不清其中的具體內(nèi)容了。
結(jié)婚之后,在老公的影響下,我喜歡上了電影,對于好看的電影和電視劇,我喜歡找原著來對比著讀,有的原著比影視學劇好看(如《教父》,《肖生克的救贖》,《忽然七日》(電影叫《笑對祭日》),有的原著不如影視劇好看(如《甄嬛傳》,《暮光之城》)。有的同樣精彩(如《哈利·波特》《追風箏的人》《潛伏》等等)。
老公也是一個熱愛閱讀的人,他閱讀的深度與廣度,經(jīng)常讓我這個語文老師汗顏。《三毛全集》以及一套五十多本英漢對譯的“書蟲”系列縮寫版外國名著是他的藏書中我最喜歡讀的。在他的推薦下,我還讀了《卡耐基全集》,《人性的弱點》,美國極簡主義者喬舒亞·貝克爾的《極簡》(又名《在你擁有的一切之下,發(fā)現(xiàn)你想要的生活》,李笑來的《把時間當作朋友》,托尼·布贊的《思維導讀》,鐘道隆的《逆向?qū)W習法》,艾德勒的《如何閱讀一本書》等,這些書對我的生活和工作都具有很大的指導意義。
再后來有了孩子,便讀了更多關(guān)于育兒的書籍,其中我覺得對我?guī)椭貏e大的書有:對喂養(yǎng)孩子有指導意義的北京兒科專家鄭玉巧的系列書籍《鄭玉巧育兒經(jīng)·嬰兒卷》《鄭玉巧育兒經(jīng)·幼兒卷》《鄭玉巧給孩子看病》,對教育孩子幫助很大的有孫瑞敏的《捕捉孩子的敏感期》,尹建莉的《好媽媽勝過好老師》,國外育兒譯本《孩子,把你的手給我》,《斯賓塞的快樂教育》等。
后來買了電子書閱讀器,閱讀就更方便了。讀了很多,印象深刻的是明朝那些事兒》《巨星的隕落》《萬歷十五年》。再后來就是用手機閱讀了:瀏覽新聞,關(guān)注的公眾號推薦文,京東暢讀書目中的書籍,微信讀書里朋友的推薦書籍等。《大老振讀經(jīng)典》和《新史記》就是在公眾號中淘到的有意思的好書。
如聽讀也算一種閱讀,那么小時候和爺爺聽收音機里的評書也算吧:《白眉大俠》《童林傳》《水滸傳》《小八義》《隋唐演義》等評書開啟了我的聽讀之旅,現(xiàn)在經(jīng)常沒空讀書,或讀不進去不好理解的書,我再次選擇了聽書,喜馬拉雅APP,得道APP,是我經(jīng)常用來聽書的軟件。
現(xiàn)在,隨著工作和生活的壓力越來越大,我用來讀書聽書的時間也越來越少。但讀書仍是我釋放壓力最喜歡的方法。每天工作結(jié)束后,孩子們?nèi)胨螅锿甸e讀一會兒書,就會覺得自己的一天還算沒有虛度。只要我的眼睛能看,耳朵能聽,我就會一直讀下去,聽下去,因為生命不息,進步就不該停止,而閱讀促使我進步,讓我遇見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