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單人生》【瑞典】弗雷德里克·巴克曼著? 孫璐 譯
(一)小蘇打
一開始,我是把這本書當小蘇打應用大全來讀的。
布里特-瑪麗先在床墊上撒一層小蘇打,等上足足二十分鐘,然后收拾床鋪,小蘇打既可以清除污漬又能吸收潮氣,讓床墊顯得更干凈。
如果襯衣的領口臟了,就先在領口的污漬上涂好醋和小蘇打搓洗干凈,再放進洗衣機。
她拿起一塊破布蘸著小蘇打水擦了窗戶,用醋打濕報紙,把窗戶上的小蘇打水抹干。年,忽而又今夏
她用小蘇打和水刷了廚房的水槽,拖了地,用小蘇打和檸檬汁的混合液擦了廁所的瓷磚和水龍頭,又混合著小蘇打和牙膏清理了水池,最后往她帶來的花盆里撒了小蘇打——不然里面會生蝸牛的。
(二?)清單遭到破壞
布里特-瑪麗六十三歲,性格古板,平生每一件事情都書寫成清單,文明人、體面的生活該是什么樣子的,所有都能用一張清單來表達,一二三四五,什么時間干什么事情,有條不紊,萬古不變的進行。對她來說,記錄在清單上的事情是不可以改變的,如果改變了,就不再是文明人的生活。
這一切持續著,直到她丈夫進了醫院,一件帶有可疑香水味道的襯衫,和一個女人打來的電話。
布里特-瑪麗迫不得已離開經營四十年的家,摘下左手無名指上的婚戒,那里留下一圈淺淺的白色印跡。踏上了她并不想要的新生活。
(三)找工作
她去找工作。六十三歲的她高傲地抬起下巴:
我受過非常好的教育,我完成過許多填字游戲,如果沒受過教育是不可能做到這一點的。
我每天都在工作,……我照顧孩子,把我們家收拾得體面像樣。
她覺得勞動就業辦公室的短發女孩很怪,“您的額頭非常寬,剪這么短的發型需要很大的勇氣。”
把咖啡倒在塑料杯里已經太隨便了,可為什么“咖啡杯”還沒有杯墊?……桌上已經有很多劃痕,所以沒關系了,“難道這不正是您不用杯墊的結果嗎!”
別誤會,布里特-瑪麗不是挑事生非的人,雖然“我叫布里特-瑪麗”,“我姐姐才叫我布里特”。
但她依然不是挑事生非的人。——她丈夫的子女管這叫”消極挑釁“。
(四)與博格的初次會面
布里特-瑪麗告辭離去,她把再次拜訪女孩、等待介紹工作結果的事項記在清單上,第二天如約前往。女孩拒絕很多次,告訴她經濟危機時期,工作很難找,布里特-瑪麗堅持丈夫肯特的說法,經濟危機結束了!所以找工作也不會是困難的事情,找不到工作可不是文明人的行為。
女孩在布里特-瑪麗的堅持下敗下陣來,替她找到一份工作。在一個被城市遺忘的社區,有一座廢棄的足球場,一所關掉的學校,一家停業的藥房,一家歇業的酒類商店,一處關閉的醫療中心,一家關門的購物中心,還有一處即將關閉的娛樂中心。
這地方叫博格,早已被人遺忘,暫時未關閉的娛樂中心需要有人看管,沒人愿意申請博格的工作,于是布里特-瑪麗得到了它。
布里特-瑪麗來到博格。剛到那里的時候,她的汽車副駕駛座爆炸了,她逃出汽車,被一只足球砸中了腦袋。
布里特-瑪麗在醫療中心的地板上蘇醒,聞到批薩的味道。坐輪椅的女人告訴她,醫療中心同時也是批薩店,這兒還賣酒,供應咖啡,這還是個郵局,兼具本地超市功能……
平生最有條理的布里特-瑪麗就這樣來到了最沒有條理的地方。
(五)布里特-瑪麗的世界
布里特-瑪麗的認知里,世界是一成不變的。
比如丈夫肯特是個企業家,他的見識比她高明,他的觀點不會錯的,除了他的愛情已過期。
我們沒辦法預測愛情什么時候開花,直到突然有一天,你醒來時發現它已經開花了,愛情的花朵枯萎起來也是這德性——突然有一天,你發現為時已晚。
比如擦窗戶的清潔劑牌子,四十年來,布里特-瑪麗只用菲克新,那可是比小蘇打還萬能的東西。
站在擦干凈的窗戶后面可以看到清晰的世界,她每天用它擦窗子,堅持了一輩子,從沒遇到過看世界方面的問題。——只是這個世界從沒看到她。
博格這家輪椅上的女人開的多功能店里沒有菲克新賣。布里特-瑪麗深受打擊。
(六)姐姐
布特里-瑪麗一夜未睡,開始了小蘇打大作戰,極力把娛樂中心打掃干凈成她原來世界里該有的樣子。
公路上不時有卡車經過,但沒有一輛停下來的,經濟危機時期,博格早已被遺忘。布里特-瑪麗想起了她的姐姐英格麗德,她死于一輛綠皮卡車造成的車禍。
姐姐對她來說,是個特殊的存在。姐妹倆仿佛鏡像的兩面,一個在正面,一個在反面。
英格麗德外向、活潑、充滿熱力和幻想,布里特-瑪麗生活在姐姐的陰影之下,從沒覺得不對。既然英格麗德注定要精通外面的世界,布里特-瑪麗就想象自己擅長家里的各種事情。姐姐注意到了這一點,也注意到了她,只有英格麗德會夸贊她在家里所做的那些事情,和她熱烈地交流,對她說“謝謝,你做得很好!”
假如你有一個能真正看到你的姐姐,還需要什么別的東西呢?
可是姐姐死于車禍,她被搶救出來了。悲痛的母親始終覺得,“為什么死去的會是姐姐呢。”
姐姐死后,父親回家越來越晚,母親沉默寡言,布里特-瑪麗整天不停地在家洗洗刷刷,期待著母親有一天能夠看到她做的事情,會夸贊“你把家里打掃得真干凈啊”,可這件事始終沒有發生。
布里特-瑪麗渴望被關注,被承認,被愛。她所做的一切都是徒勞。她嫁給肯特,丈夫享受她的付出,卻從未意識到她的付出有多可貴。她一步步退讓,四十年來的生活成了習慣。她被遺忘得太久,以至于一輩子都在害怕突然死掉,害怕自己躺在屋里默默發臭。為此她需要有條理的生活,“文明”的生活,哪怕有一天突然死掉,別人發現了,會認為是一種“體面的死掉”。
這才是布里特-瑪麗“清單人生”養成的深層原因。
(七)不一樣的博格
出乎布里特-瑪麗意料,在博格,她仿佛生平第一次被需要、被看到和被承認了。
這里的人很粗俗,和布里特-瑪麗認知里的“文明人”格格不入。但他們不遺余力展開懷抱,來迎接新的人,新的事物,哪怕是布里特-瑪麗這樣一個缺乏社交能力、被人說成 “絮叨婆”認為她的“絮叨”只是毫無意義的“消極挑釁”的孤身老太婆。
一群小孩吵吵嚷嚷要求她當足球教練。
批薩店人人畏手縮腳,因為被她打掃得太干凈了。
三個孤兒,他們為她找來她需要的菲克新,依偎她,信任她,那個照顧弟妹的小混混的餐柜,按照叉子、刀子、勺子的“文明人”順序擺放。
最后,博格還有一個發現她的好、小心翼翼討她歡喜、愿意為了她改變的老實男人斯文。
她就這樣一頭栽進了博格,這個世界看不到的地方。
(八)足球書
剛開始,小孩們跑來娛樂中心看足球比賽。他們沉默地接受了把“球衣洗干凈”的要求;想要和同性約會的小男孩害羞地請求她為他剪頭發,充滿熱愛地告訴她“您不應該一個人,像您這樣頭發如此好看的人,不應該一個人。”
足球有個迷信習慣,當主隊進球時,你正好做了什么事情,那么那件事情便一直是有效的。
比如當主隊進球時,小男孩在外面,他就會嚇得不再到里面去;而布里特-瑪麗被整場要求躲在廁所里,孩子們堅持只有這樣才會贏球。她暗自歡喜,因為她被明確感到了存在,有作用。
小孩子們逐漸認識到這個外表嚴厲、缺乏溝通能力的老太婆擁有一顆熱力溫暖的心,他們率先信任她,需要她。
對足球一無所知的布里特-瑪麗,開始當起了不像樣足球隊的不像樣教練。
隨著對這支被遺忘的足球隊的探索,她也逐漸認識和了解起足球。
為什么要愛足球?
喜歡足球是一種本能。要是街上有個球朝您滾過來,您會下意識地給它一腳,這跟您戀愛的時候是一樣的,因為您不知道怎么躲開它。
每只球隊,在球迷眼里,都有著獨一無二的生命主題。
——支持熱刺的人,付出的愛總是比得到的多。熱刺是最壞的那種球隊,因為他們幾乎算是好球隊,而且總喜歡發誓,說自己會變得多么好,給你虛假的希望,誘惑你繼續愛他們,可他們卻只會推陳出新地來讓你連連失望。
——要是您有個支持利物浦隊的老爹,您一定會相信自己能讓對手好看,您懂吧,自從歐冠決賽之后,他們都這么想。
需要說明的是,這是發生在2005年在伊斯坦布爾的經典決賽,AC米蘭上半場以3:0領先,從來沒有球隊在決賽里能以這種優勢領先,但在下半場利物浦追平了比分,并在最后的點球決戰中贏得了歐冠冠軍。
這場比賽成了被整個足球界念念不忘的挖墳經典。
——為什么支持阿斯頓維拉?因為沒有人支持阿斯頓維拉……還因為他們的球衣很好看。
至于那個喜歡布里特-瑪麗的男人,那個愛著博格所有的斯文則說:
——我沒有特別支持的球隊,我想這是因為我太喜歡足球了。有時候,對某一支球隊的偏愛會妨礙你去愛整個足球運動。
布里特-瑪麗慢慢認識到了“足球即人生”的道理:足球強迫生活繼續下去。總有新的比賽、新的賽季。人們總會夢想一切變得更好。這是一項神奇的運動。
她想知道肯特支持曼聯,又代表了什么?
——曼聯總是贏,所以支持這支隊的人覺得他們天生就是贏家。
但曼聯也不總是贏,就像利物浦也會沒有奇跡之夜。
她思考后告訴人家:肯特不是壞男人,他也不總是贏。
因為不總是贏,人生才有夢想。
布里特-瑪麗為了這支被不像樣的球隊努力,訓練,注冊。她為孩子獲得準入足球隊的父母背書來到監獄;她接受孩子母親的謝意;她為球隊的正規性據理力爭;她和孩子一樣熱情參予了比賽。
(九)有生命的東西
在家里,在獨屬于布里特-瑪麗的陽臺上種滿了植物,實際上她從來不買花,這些植物都是從垃圾房或者街上撿來的廢棄品。她的這個習慣因姐姐而起:
英格麗德喜歡有生命的東西,就因為這個,布里特-瑪麗日復一日地拯救無家可歸的植物,以此紀念她沒有能力拯救的姐姐。
布里特-瑪麗也許沒有意識到,她對植物的愛更多也許是出自于她自己的愛。
但凡有生命的,不僅植物,動物也是一樣。布里特-瑪麗很孤獨,她善待生命,充滿溫情。
娛樂中心有一只老鼠,布里特-瑪麗生氣地拒絕了介紹工作的女孩為她找來的殺蟲員——那個人太臟了、太不講究了,居然想撒老鼠藥來殺死鼠!
她為老鼠提供食物,很有尊嚴地告訴它:
“從現在開始,我們六點吃晚飯,像文明人那樣。”過了一會兒,她又補充了半句,“文明的老鼠也得六點吃晚飯。”
她很孤獨,但她充滿和向往著愛。她為老鼠總是單獨來吃她準備的力士架而遺憾,很想告訴老鼠:
一只鼠的孤獨意味著兩只鼠在一起的機會被浪費了,對人類來說也是這樣。
但常識命令她不要干涉老鼠的社交,所以她忍住了沒說。
當然,布里特-瑪麗的原則可不是那么容易崩潰的。她命令剛剛充當完球門工作的白狗:
“爪子臟不能進屋。”白狗打量了一下自己的爪子,自信瞬間崩潰,露出不知所措的表情。
【爪子臟,我不是文明狗。】
不知不覺間,布里特-瑪麗在博格尋找到了自我,也建立起權威。
(十)照進夢想的現實
阿爾夫和肯特是兄弟倆,他們一起追求她,布里特-瑪麗起先選擇了哥哥,但阿爾夫出軌。幾年以后布里特-瑪麗嫁給了離婚的肯特。再然后,她做了四十年的家庭主婦。
布里特-瑪麗不是沒有自己的夢想,而是因為他(丈夫)的夢想更大,在這個世界上,夢想越大的人越會是贏家,這是她學到的道理。
把這個家照顧好,把肯特的孩子們照顧好,她放棄了一次次外出工作的機會,也沒再生孩子,她的要求卑微樸實:
她希望這個人每天回家之后,走在干凈的地板上,享用熱騰騰的晚餐時,偶爾能發覺她的努力。
可沒有,她從未獲得過肯特的贊許,肯特習慣這一切,但從未覺得那是她付出的努力。她也習慣了不要抱有期待。
非布里特-瑪麗選擇不去期待什么,只是某天早晨醒來,她突然意識到所有的期待都過了保質期。
但在博格,人們尊重她,看重她,也教會她怎么進行獨立思考,接受菲克新以外的清潔劑牌子,“學會在黑暗中開車”。
不知不覺,布里特-瑪麗掛在嘴邊的“肯特說……”消失了,她意識到肯特也“不總是贏”,肯特或許也會錯。事實上,他是錯了。
她遇到了一名老實巴交的警察斯文。斯文對她的好感幾乎馬上就表現出來,他謹慎地、不安地、但又堅決地透露了自己的愛意,布里特-瑪麗起初驚慌失措地回避,矛盾了好久才終于決定接受斯文。
可當她試圖把無名指的白印跡努力去除時,肯特找來了。
肯特習慣了她的陪伴,習慣她對家庭井井有條的處理。他找到博格,想要帶她回去。他做出最大的努力,許諾她出軌的意外不會再發生,陪她一起看小孩子們的足球,和他們共同玩耍。
布里特-瑪麗意識到,肯特無論多么想要她回家,卻都是為了他自己的方便,他從未想過她的需要。但她還是決定跟他回到那個四十年的家,只是這時候發生了一件意外的事情。
薩米死了。那個照顧著弟妹,懂得感恩,會把餐具按照“文明人”順序擺放的大男孩死了,為了保護他的朋友。留下兩個未成年弟妹。臨走那晚,薩米找到了布里特-瑪麗,布里特-瑪麗意識到這個男孩把所有的期待都留給了她。
布里特-瑪麗不能走,她想要留下來,至少,她想要為孩子們建立起一個足球場。
肯特也有了改變,他利用自己商人的智慧,完成了布里特-瑪麗的心愿。
博格的人們幫她把汽車修好,孩子們給汽車加滿了油,足夠讓她開到巴黎那么遙遠的地方。
(十一)巴黎年紀多大
英格麗德想去巴黎,她和布里特-瑪麗暢想過去了巴黎以后的情形。巴黎成了布里特-瑪麗的夢想,就好比足球是博格鎮上孩子們的夢想。
但她始終都沒有勇氣去巴黎。她對薇卡解釋:“我年紀大了,不適合去巴黎了。”?
小女孩反問:“巴黎年紀多大?”
所以,現在難題留給了布里特-瑪麗。她應該回家,重新找回四十年一成不變的生活,抑或,開著加滿油的車子,出發,前往巴黎?
她對肯特談到了需求層次理論,希望肯特能夠明白,其實,也是在說服自己。
人最基本的需要,也就是第一個層次的需求,是食物和水。
第二個層次的需求是“安全”,第三個層次是“情感和歸屬的需要”,第四個層次是“自尊”。
最后她說:
“最高層次的需要是‘自我實現’,我覺得我現在就有這個需要,肯特,我想自我實現。”
她想知道,一個人在老去之后,靈魂中還剩下多少自我改變的空間,還會遇到什么樣的人,他們會怎么看待她,會如何讓她認清自己。
“我年紀大了,不適合去巴黎了。”
?“巴黎年紀多大?”
追求自我,實現自我,任何時候出發,都不為遲。
(十二)治愈
我想要寫點兒什么的,感悟,雞湯,或者其他……最后發現似乎所有的話都被作者一個人說完了。真是名副其實的暖心之作啊!
當然,作為暢銷書,它并非沒有那些流行元素,傷感,溫情,勵志,以及沖突,咖啡店里的槍擊案,薩米的死,還有足球場上盡情揮灑的青春熱血。文字簡練干凈,微微散發著治愈系的光芒。
除了上述那些,我們讀這本小書還可能取得一些意外的收獲。
——如果一段婚姻只剩下一地雞毛,你會勉強自己繼續湊合,還是勇敢地結束,開啟新的生活?
年輕女孩會毫不猶豫選擇后者,踏上社會或已經結婚數年的女子就可能猶豫。
但布里特-瑪麗六十三歲,四十年來未曾工作,公認缺乏社交能力。她善良,隱忍,和努力,只是一旦確認了婚姻觸礁,她便毅然拿下婚戒。當她想要重新接受一段新的戀情,做的第一件事情便是去除光突突的手指上那圈淺淡白印。
這是很多女性都缺乏的勇氣。所以她才能在六十三歲以后重新開始,重塑自我。她那么平凡,那么普通,所以你我,都可以隨時重啟人生,不論婚姻,抑或更多的自我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