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假期,我重新翻開了這本《清單人生》的長篇小說,這是一部溫暖又治愈的外國文學作品,讀罷讓人有一種“出走”的勇氣,隨后我斷斷續續地寫下了自己的閱讀感悟。
這本書的邂逅純屬偶然,當初只因我要購買的另一本書與它同名,卻因此喜歡上了書中的主人公。
《清單人生》以從沒有走出過家門的布里特-瑪麗為主角,講述了她在遭遇命運捉弄后,第一次離開家尋找自己人生的故事,她代表的是一種重生、一種勇氣、一種蛻變。
本書作者弗雷德里克·巴克曼,這位被稱之為瑞典“死宅、社恐、追劇壯漢”,筆下的人物雖然各有缺點,甚至有時讓人討厭,但正是這些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小角色,不知不覺間就抓住了你的心。他們讓我們看到,即便生活支離破碎,也依然有值得追尋的美好。
布里特-瑪麗,一位60歲的女性,因丈夫出軌而被迫離家,踏上了求職之路。四十年來,她習慣于為他人而活,悉心照料丈夫與繼子;她的世界井然有序,物品擺放必須遵循既定規則,如“叉子、刀子、勺子”的順序;桌面一塵不染,小蘇打是她的清潔法寶,菲克斯窗戶清潔劑是她的擦窗首選;她喜歡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畏懼旅行,但從不錯過18:00分的晚餐時間,清單成了她生活的導航。她從不評判任何人,也不說三道四,熱衷填字游戲,認為“正常的生活才是體面的生活”。
然而,這份“正常”與“體面”之下,隱藏的是她對改變的恐懼與對未知的抗拒。
當就業辦的女孩問及她求職的緣由時,她坦言:“我不想死的時候無人知曉。”在經濟蕭條、工作難尋的背景下,她憑借著“固執”與“堅持”,以及對就業辦女孩的“死纏爛打”,終于在博格一個瀕臨關閉的娛樂中心找到了一份管理員的工作。這里地處偏遠,薪資微薄,就業辦女孩甚至勸她不如領取失業金。
盡管只是一份為期三周的臨時工作,但卻不能阻擋布里特-瑪麗重啟人生的決心。
在博格,她面對的是一個全鎮人都想逃離的地方,一群野孩子、小混混、酒鬼,以及臟亂差的環境。但她勇敢地邁出了步伐,走出了自己的舒適區:她學會了使用手機(這是她丈夫五年前買給她的),第一次體驗到了組裝宜家桌椅的樂趣;原本不喜歡足球的她,竟成了孩子們的“足球教練”;60歲的她從未敢涉足愛情,卻意外收獲了警官斯文的傾慕,他費盡心思地為她制作小禮物;一直使用鉛筆的她開始嘗試墨水筆;第一次以自我為中心發言,第一次大聲吆喝,第一次體會到了交友的樂趣,第一次給自己的車加油……
在博格,布里特-瑪麗與這里的人們相互影響著,彼此改變。她帶領足球隊員們參加了鎮上的比賽,雖然前兩場慘敗,但最后一場雖僅以2:2戰平,卻足以讓博格人興奮不已。原本打算離開的人們也因此留了下來,這個地方重新煥發了生機。他們將對足球的熱愛轉化為生活的動力。
布里特-瑪麗也在博格找到了全新的自我,找回了那種久違的被需要的感覺。在這里,她經歷了無數的第一次,每一次嘗試都是對自我的挑戰與超越。
童年的她缺乏關愛,被父母忽視,只因姐姐比自己優秀卻不幸遭遇車禍離世,而備受父母責備:“為什么死去的是你姐姐,而不是你?”同樣愛慕姐姐的男孩將愛轉移到她身上,卻從未真正喜歡過她;她的丈夫肯特與她結婚也只是因為與兄弟爭奪死去的姐姐失敗后的退而求其次。她一直處于姐姐死亡的陰影中,被丈夫精心編織的甜蜜幻覺所蒙蔽,成為了最有利用價值的保姆。
布里特-瑪麗一生都被束縛在“清單”之中,她討好姐姐、父母、丈夫以及繼子,放棄生育自己的孩子,被困于廚房與客廳之間,日復一日地購買蘇打粉、打掃衛生……
在博格的短暫時光里,她走出了童年的陰影,學會了“獨立”,經歷了從“古怪”到“勇敢”的蛻變。她不僅改變了自己,也影響了周圍的人。
布里特-瑪麗的故事仿佛是一面鏡子,映照出每個人內心深處那份對自我設限的共鳴。我們或許都曾像她那樣,不經意間為自己筑起了一道道心靈的牢籠,害怕改變,害怕未知,習慣了安于現狀的溫暖與熟悉,仿佛那就是生活的全部定義。然而,布里特-瑪麗的每一次勇敢嘗試與不懈挑戰,都在提醒著我們:去擁抱變化、去探索未知的領域。年齡,不過是一個數字,相反,它應是歲月賦予我們的寶貴財富。我們不應被自我設定的邊界所束縛,更不應讓歲月的數字成為阻礙夢想的枷鎖。
無論何時何地,人生永遠有重新啟程的勇氣與美好。新的一年,愿我們都能找到那份屬于自己的力量與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