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著安全帶、安全帽
站在腳手架上為城市彩繪歷史的人
▼
- 風物君語 -
蘇聯美學家鮑列夫曾說過
人們習慣于把建筑稱作世界的編年史
當歌曲和傳說都已沉寂
已無任何東西能讓人們想起一去不返的古代民族時
只有建筑還在說話
中國人對房屋建筑的歸屬感與熱忱
從未間斷
所以風物君今天要和大家聊聊
古建筑彩繪
這門能帶領我們穿越鋼筋混凝土
直抵舊時光的手藝
▼
梁思成對中國古建的癡迷天下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曾感慨:「在城市街心如能保存古老堂皇的廟宇、夾道的樹蔭、衙署的前庭或優美的牌坊,比較用洋灰建造卑小簡陋的外國式噴水池或紀念碑,實在合乎中國的身份,壯美得多……」
瞧,在鋼筋水泥鑄造的城市里,若能看到古人留下的痕跡,是才子也向往的事。只是我們忽略了,一直在為這件事,奔走在祖國大江南北、建亭臺樓閣、繪朱樓碧瓦的人們。
1、
她是一名古建彩繪師
用了34年的光陰,為城市描繪歷史
王光賓的工作室里,陳列著大大小小的毛筆、刷子、古建筑彩繪顏料,這些小伙伴已陪她走過許多年的路。
在古建彩繪這個行當里,漢子多,姑娘少,但在這個今日已有一定名氣的女古建彩繪師的眼里,這并不重要。她只覺得,做自己愛做且擅長的事,才是最幸福的。是啊,有多少人的一生,能完全聽從內心的聲音,那么幸運地一直做自己喜歡的事呢?
王光賓從小就愛畫畫,年少時臨摹過多少小人書自己也記不清了。在父親的影響下, 80年代初她就進入了北京市園林古建工程有限公司工作。這一干,就是34年;這一開始,就成了一輩子。
而與少女時代每日在紙上低頭畫畫的狀態不同,她這34年所畫的作品,都是站在腳手架上、系著安全帶、戴著安全帽,蹬梯爬高完成的。
坐在桌前,穩穩地握著毛筆勾勒圖案,都無法接近完美,這些古建彩繪師們是怎樣在全身肌肉緊繃的情況下,懸著手臂,雕梁畫棟的呢?
2、
頤和園、永安寺、香山勤政殿……
那些留下了筆跡的地方
那些小時候熱衷于在某建筑物上寫下「到此一游」的人,一定喜歡王光賓的工作。因為,古建彩繪師們每天都會用畫筆,在那些古老的建筑物留下痕跡,只是這種「留言」,是偉大的。
古建彩繪是中國古代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古建筑物上繪制裝飾畫,不僅美觀,而且有一定的防水性,能增加建筑物壽命。王光賓與她的同事們,就在做這樣的事。他們能對古代建筑進行修繕、復建,也能建立新的仿古式建筑,讓「時光倒流」。
這些年,她穿梭在全國各地的古老建筑間,修補、鑄造……北京頤和園、香山、隆福寺,有廟宇梵剎、亭臺樓閣、園林古建的地方,就有她的身影。
為了讓自己畫好建筑上的彩畫,王光賓平日里也筆耕不輟,不在建筑上畫畫的時候,她就在平面的紙、絹上畫。
在王光賓的工作室,翻看了她的筆記,那些密密麻麻的圖文,是她從業幾十年的積累和心得。不同時期、不同形式建筑上的圖案、邊飾、色彩是怎樣的,她也努力地記在心里。
從最初學習,到現在成為了諸多項目的負責人,王光賓經歷的漫長學習,很難用一句兩句話來概括。她語速很快、干活穩當又麻利,乍聽她說得那些行話,覺得很有趣,又有些陌生。
「我們剛開始和師傅學的就是‘起譜子’。」起譜子,事實上就是畫紋樣稿,古建筑上那些龍啊、鳳啊、花花草草啊,都有著不同寓意,都彰顯著不同時期特點與時代的風貌。
所以不僅要會畫畫,還要學歷史、看民間故事。《三國演義》《紅樓夢》《聊齋》,這些老百姓們耳熟能詳的故事,她要用畫筆,在建筑上表達給人們。
學會了起譜子,手藝人們就要學著彩繪了。中國的建筑藝術包羅萬象,現在手藝人們修繕復建或仿照的,多是明清建筑。雖名目繁多,但大體有五類:和璽彩畫、旋子彩畫、蘇式彩畫、寶珠吉祥草彩畫、海墁彩畫,其中以前三類最為常見。
不管什么類型的彩畫,彩繪時都要干這幾樣活:如規矩活、白活、畫包袱等。規矩活指得是彩繪的一些基礎工作,如繪圖放樣、設色涂刷一些建筑上的比較板正、規矩的圖案。
白活就是在「包袱」或枋心處畫傳統繪畫,如山水、花鳥、人物、線法畫等。因繪畫時需要用白紙,故彩畫前需將預定部位涂成白色后再畫,故稱白活。
3、
飛檐反宇上的彩繪,是這樣煉成的
梁思成說:「中國的建筑千篇一律,你看千篇一律,同時也千變萬化。」這看似簡單繁瑣的步驟,是幾千年來智慧的手藝人們在實踐中不斷積累的結果。如今,我們轉身不經意撞見的某個古老建筑,是一群群、甚至一代代默默無聞的畫工,留給人們最寶貴的禮物。
當我們站在一座座雕梁畫棟的古建面前,想象著每一個如王光賓一樣的手藝人,曾在此處妙筆生花,似乎人特別渺小,卻也相當偉大。
當有一種悲觀的聲音在感嘆:「鋼筋水泥讓城市沒有流光溢彩了」的時候,其實已有人在艷陽下、風雨中的工地里努力地挽留著。
擇一事、終一生,縱使承受了風吹日曬的艱辛,但能聽從內心的聲音,不也是令人羨慕的嗎?
文丨婷哥
攝影丨黃彬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