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八遲到了。
也算是“因禍得福”,在老師面前刷了一波存在感。
主要是課堂內容給我的感觸挺多。之前禮記課上,我在結課論文中提到“喪禮上的禮儀要求是形式,也是通人情的,見如‘頭上有傷則沐……’”但我感覺,當時寫這些話的時候,有點嫌棄古人的“形式主義”。雖然,“喪葬禮儀確實有演的成分”,但是古人也是結合當時社會而提出的要求,畢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我犯了以今看古的想當然的毛病了。另外,喪葬禮儀的“節哀順變”的人性化,有提到明確的原因,為了避免因過度悲傷而導致有損身體的大不孝。再之,老師認為,喪葬的一些禮儀是放大了死亡,減少人們對死亡的恐懼。我暫且轉述為轉移注意力,不知道合不合適。
汪曾祺《我的家》對喪葬禮儀的描述比我之前寫的關于辦喪事的描述著實是兩種心境,可以學習一下大家是怎么寫民風習俗的。
又一次感概所謂知行合一真不容易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