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百度百科。
由來
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之第十三個節氣,也是秋季的起始。斗指西南,太陽達黃經135°,于每年公歷8月7或8日交節。“立”,是開始之意;“秋”,意為禾谷成熟。整個自然界的變化是循序漸進的過程,立秋是陽氣漸收、陰氣漸長,由陽盛逐漸轉變為陰盛的轉折。在自然界,萬物開始從繁茂成長趨向成熟。
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僅次于大暑小暑的第三熱節氣。在節氣排列順序上,處暑在立秋之后,秋季第二個節氣“處暑”(末暑)才出暑。二十四節氣有“三暑”(小暑、大暑、處暑),“三暑”中間還夾一個“立秋”節氣,立秋之后才是處暑(末暑)。“三暑”與“三伏”均代表高溫酷熱天氣,“三伏天”涉及小暑、大暑、立秋、處暑四個節氣。在二十四節氣中,暑天比較長。
立秋意味著降水、濕度等,處于一年中的轉折點,趨于下降或減少。從立秋開始,陽氣漸收,萬物內斂。立秋與立春、立夏、立冬并稱“四立”,也是古時“四時八節”之一。秋天是禾谷成熟、收獲的季節。立秋時,古時民間有祭祀土地神,慶祝豐收的習俗。還有“貼秋膘”、“咬秋”等習俗。
進入秋季,意味著降雨、濕度等,處于一年中的轉折點,趨于下降或減少。季節轉換,南方地區的降雨量、干濕度等變化明顯;北方地區,變化明顯的是氣溫。進入秋季后,在自然界中,陰陽之氣開始轉變,萬物開始從繁茂成長趨向蕭瑟成熟,氣候開始由夏季的多雨濕熱向秋季的少雨干燥氣候過渡。立秋表示季節轉換的開始,但并不表示氣溫會立即下降。“三伏”中的末伏還在立秋節氣之后。
酷熱與涼爽的分水嶺并不是在立秋節氣,真正有涼意一般要到白露節氣之后。立秋后,還有“秋老虎”。“秋老虎”大多發生在每年公歷8月下旬至9月,這段時間通常是每年處暑后半個月左右,有時會持續一兩個月。但“秋老虎”不一定每年都出現。氣象資料表明,這種炎熱的氣候,往往要延續到九月的中下旬,天氣才能漸漸涼爽起來。
現劃分四季常按“候平均氣溫法”劃分,以日平均氣溫連續五天介于10℃~22℃之間算進入秋季。按氣溫法劃分季節的標準,下半年日平均氣溫穩定降至22℃以下為秋季的開始,除長年皆冬和春秋相連無夏區外,中國很少有在“立秋”就進入“候平均氣溫”(連續五天介于10℃~22℃之間)的地區。
物候現象
中國古代一些文學作品將立秋分為三候:一候涼風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蟬鳴。意思是說立秋過后,刮風時人們會感覺到涼爽,此時的風已不同于夏天中的熱風;接著,大地上早晨會有霧氣產生,并且秋天感陰而鳴的寒蟬也開始鳴叫。事實上,中國多數地方立秋至處暑這時段還是悶熱的“三伏天”,在這“三伏天”時段并無“涼風至”、“白露生”、“寒蟬鳴”等現象。據二十四節氣排序,立秋后還有處暑節氣,“處暑”是出暑的意思,立秋期間尚未出暑。所謂”熱在三伏“,三伏天涉及小暑、大暑、立秋、處暑四個節氣,這幾個節氣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濕、悶熱的時期。
中國地域遼闊,各地氣候雖有差別,但立秋時節大部分地區天氣仍然酷熱,白天陽光依然劇烈;每年大熱三伏天的末伏還在立秋后第一個庚日至立秋后第二個庚日前這時段。中國醫學也對從立秋起至秋分前這段日子稱之為“長夏”。立秋后天氣雖熱,但是在自然界中,陰陽之氣已開始轉變,萬物開始從繁茂成長趨向蕭瑟成熟。
傳統習俗
立秋與立春、立夏、立冬并稱“四立”,也是古時“四時八節”之一。立秋時,民間有祭祀土地神,慶祝豐收的習俗。 在古代,民間在立秋收成之后,會挑選一個黃道吉日,一方面祭拜感謝上蒼與祖先的庇佑,另一方面則嘗試新收成的米谷,以慶祝辛勤換來的收獲。此外民間還有在“立秋”這天“貼秋膘”、“咬秋”、“啃秋”等習俗。
祭祀土地神:秋天是收獲的季節,民間有祭祀土地神,慶祝豐收的習俗。
啃秋瓜:在南方有“立秋啃秋瓜”的習俗,在入秋的這一天多吃西瓜,以防秋燥,久之形成習俗。民國時期出版的《首都志》記載:“立秋前一日,食西瓜,謂之啃秋。”也有迎接秋天到來之意。
貼秋膘:民間流行在立秋這天以懸秤稱人,將體重與立夏時對比來檢驗肥瘦,體重減輕叫“苦夏”。那時人們對健康的評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標準。瘦了當然需要“補”,補的辦法就是“貼秋膘”。
文學創作
時到立秋年過半,可能有澇也有旱,
男女老少齊努力,戰天斗地奪高產。
棉花抹杈邊心,追肥時間到下限,
天旱澆水要適量,防治病蟲巧把關。
早秋作物漸成熟,防雀糟蹋要常轉。
晚秋作物治追耪,后期管理不能軟。
適時播種大白菜,炕土壅蔥奪豐產。
保護地菜籌建棚,底肥施足地深翻。
大積大造農家肥,割曬青草抽時間。
林木果樹管理好,摘下果梨去賣錢。
畜禽管理要加強,要緊預防牛流感。
喂魚注意多投草,魚病防治至關鍵,
坑內菱角采下來,繼續管好藕葦芡。[3]
農諺
“立秋”對于農事的影響相當大。古代農業社會,農民對“立秋”的重視程度不亞于過節。古人認為如果立秋日天氣晴朗,必定風調雨順,可以坐等豐收。同樣,“立秋”的早晚也相當重要,“七月秋樣樣收,六月秋樣樣丟”。“立秋”后下不下雨更忽視不得,“立秋有雨樣樣收,立秋無雨人人憂”,因為“立秋無雨是空秋,萬物歷來一半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