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會問,讀書有什么用呢?
讀書從不是一件功利的事情,它給不了你物質,滿足不了你對錢財的向往,世界上任何書籍都不能帶給你好運氣,但你要知道,書能讓你悄悄成為最好的自己。
01
對楊絳而言,讀書是一種信仰,她自幼與書為伴,三天不讀書便覺生活寡淡,一周不讀書等于是在虛度光陰。一生手不釋卷,93歲高齡成書《我們仨》后,依然筆耕不輟直至辭世。
她在書里看多了世態炎涼,體驗了人情冷暖,使得她對現世的生活也更加珍視,對眼前人也十分包容。
楊絳先生從書本中汲取為人處世之道,通情達理,從容鎮定。讀書可以讓她溫婉中又有堅韌,不論發生什么,都會對身邊人溫柔相待。
02
很多人羨慕三毛的灑脫,一襲長裙便可以走天涯,攜著書筆就能游四方。
人們熟識她與撒哈拉沙漠的故事,羨慕她能成為荒涼貧瘠土地里的一抹綠色,在廣袤的沙地里搖曳生姿。人們感慨她與荷西的結合,欽佩她對愛情的奮不顧身。
走進撒哈拉的決定源于一本《國家地理》雜志,她說自己只看了一遍,就莫名其妙、毫無保留地把自己交給了那一片陌生的大地,相見恨晚的感覺在心中油然而生。
書里的文字給了她闖南走北的勇氣,也讓她無所畏懼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人生。讀書開闊了她的眼界和心境,從而遇見這世間美好的一切。
03
陳道明是娛樂圈里讀書較多的人,每天都會拿出兩個小時的時間來看書。他最喜歡的是中國古典文學。出去拍戲的時候也帶著書,賓館的床被各種圖書占了三分之一。
別人形容他清高,覺得他有架子,總是端著。對他敬而遠之的人多了去,但喜歡他的人也不在少數,因為他談吐里有墨香,身上帶著書卷味,對朋友坦誠,做什么事都不會藏著掖著,喜歡直來直去。
演員這個圈子浮躁的很,他從不隨波逐流,對職業有著自己的堅持。讀的書多了,他也就愈加的懂得節制,淡泊名利,在大紅大紫之時銷聲匿跡,對劇本的選擇也十分苛刻。
閱讀讓他與眾不同,不諂媚不世俗,更不主動去迎合,書給了他風骨,也讓他學會了堅持和自律。
04
不論是《詩詞大會》還是《朗讀者》,最美不過董卿。她在臺上出口成章的表現,無一不讓粉絲們感慨著:她的氣質美如蘭,一顰一笑,一字一句都散發著魅力。
當讀書成為一種習慣,若是她幾天不讀,就會感覺像是幾天不洗澡那樣難受。
在大學期間,董卿曾經有過一段很自卑的時期,在那段苦不堪言的日子里,是讀書給了她自信,也是讀書讓她敢于站在人群當中開口說話。
長期閱讀的人在公共場合偏于安靜,發言時直戳重點,邏輯清晰;做起事專注度高,不會大聲吵鬧,學習能力強,接受新事物快。
如她所言,自己讀過的所有書都不會白讀,它總會在未來日子的某一個場合幫助她表現得更出色,任何書籍都不能帶給你好運,但是它能讓你成為最好的自己。
05
讀書的人和不讀書的人,連顏值都差很遠。
蘇東坡的朋友黃山谷有句話說得極妙,他說:“三日不讀,便覺語言無味,面目可憎。”
對黃氏“面對可憎”的用詞,林語堂在《讀書的藝術》里有這樣一段理解:
“我有一個中國朋友,頭顱的形狀像一顆炸彈,可是看到他卻使人歡喜。據我在圖畫上所看見的西洋作家,臉孔最漂亮的當推吉斯透頓。他的髭須,眼鏡,又粗又厚的眉毛,和兩眉間的皺紋,合組而成一個惡魔似的容貌。
我們只覺得那個頭額中有許許多多的思念在轉動著,隨時會由那對古怪而銳利的眼睛里迸發出來。那就是黃氏所謂美麗的臉孔,所謂美麗的臉孔,一個不是脂粉裝扮起來的臉孔,而是純然由思想的力量創造起來的臉孔。”
06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
讀書久了,一詩一句就像一日三餐一樣早就和身體相融,眉眼之間的淡定,會心一笑的優雅,凝神思忖的溫婉,積年累月下來,讀書的痕跡仍潛藏在你的氣質和談吐里,時間久了,容貌自然改變。
唯有讀書這件事,對每個人而言都是平等的。
它可以幫你走出自我的狹小,領略世界的浩瀚,在書中學會明辨是非,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你現在可以不優秀,但未來依然可以滿腹經綸,讓人刮目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