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知識改變命運。
一個人的成長,離不開知識的不斷更新迭代。
俗話還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
可是在這個疫情滿世界飛,即見不了天地,也見不了眾生的情況下, 顯然讀書還是成長的最佳伴侶。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腹有詩書氣自華……”(我能想到的也就這幾句了…)
閱讀是一個人最劃算的自我投資。
為什么說是最劃算的呢?
想想看,只需要花一杯咖啡或一杯奶茶的錢,就可以獲得一個成功人的所思、所感、所想,甚至是一輩子的人生經驗,劃不劃算?
當你投入的閱讀一本書的時候,想象是書的作者坐在你的對面,正在細心的為你答疑解惑、指點迷津,將你所面臨的困惑娓娓道來,劃不劃算??
可是現在是電子信息化時代,很多人的注意力都被網絡上各種鋪天蓋地的信息瀑布流所淹沒。
想要靜下心來看會兒書,真的很難。
相比于刷各大短視頻平臺推送的信息,讀書也很容易感到無聊乏味,一看書就犯困。
我自己是從走出大學校門后,就再也沒碰過書本了。
有了孩子的前兩年,我也是僅憑著為人母的本能在養育她們。
直到孩子一天天長大,我開始發現,我所掌握的知識已經完全不足以支撐她們的成長時, 焦慮的我,又重新拿起了書本。
也就是這樣的契機,我開啟了我的閱讀之路,直到今天。
對于閱讀,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和我一樣的感覺:
對讀一本書好像有個執念,就是一定要把它完整的讀完才算數。
而且一定要從開頭一字一句的讀,不能漏掉某個段落,更不能跳過某個章節。
如果跳著讀,就會有莫名的罪惡感,總覺得會漏掉了什么重要內容。
同時還要邊讀邊理解字面上的意思,確保自己是讀懂了。
所以正常情況下,一本書我要7-10天才能看完。
這樣就很容易造成一個問題:
就是,我常常讀完后面的,就忘記前面講什么了……
今天再接著昨天讀的時候,問自己昨天讀了些什么?哎?好像也記不清了……
于是有強迫癥的我,又不得不從頭開始讀起,導致進度越來越慢……
更要命的是,要是中間有什么事耽擱了,那很可能這本書就永遠放在那,長草生灰……
俗話又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 ?
我開始想,有沒有一種既能快速讀完一本書,又能記住書里講了啥內容的讀書方法?
于是我上網搜索,也買了一些專門講述關于閱讀方法一類的書回來看。
果然,各種五花八門的方法都有。
但是,對我而言,我只關心適合我們普通人的高效閱讀方式。
因為我發現,成長的路上,學會高效的閱讀,不僅能夠節約時間,還能有效的把書里的信息快速內化為自己所用,從而讓自己變得更加多元化。
我覺得這是身處這個時代的我們每個成年人必備的技能。
具體要怎么做呢?
(因為我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我近兩年讀的都是一些自我成長,方法論一類的書籍,沒有涉及文學,藝術美學這些,所以我整合了一些關于這類書籍我認為比較實用的高效閱讀方式)
我把它大致歸為以下這幾點:
1. 放棄舊有的閱讀思維模式
2. 明確閱讀目標
3. 快速篩選符合自己“閱讀目標”的書籍
4. 集中注意力,體驗心流的感覺
5. 讀書的目的是“用書”
6. 主題閱讀,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
1.放棄舊有的閱讀思維模式
有句話是這樣說的:
“你不能用舊的自己,去換一個新的未來”。
讀書也是一樣,你不可能用舊的閱讀方式得到新的一個結果。
關于讀書還有這樣一句名言:
“書有可淺嘗者,有可吞食者,少數則需咀嚼消化。”
什么意思呢?
也就是說,一本書,不可能它的通篇內容都是我們所需要的,必須要有所取舍。
有的書其實只需要讀其中一部分就可以。
有的只需要粗略讀一下,了解大概內容和觀點。
只有少數部分需要我們全部閱讀,也叫精讀。
也就是說,書不是以“讀完”為目的的,而是為了萃取其中對我們有用的部分。
那怎么知道哪些書是只需要大致閱讀,哪些書需要精讀呢?
這時候就需要我們有明確的閱讀目標,帶著目的去閱讀。
2.明確閱讀目的,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對于學生時代所使用的被動型“填鴨式”閱讀方法,常常讓我們覺得讀完一本書,好像又沒讀~ 因為說不出來具體講了個啥。
這樣的方式,顯然已經不能滿足成年人的學習需求了。
對于成年人而言,更多的是考慮高效,精準,能夠切實的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所以,帶著目的去閱讀一本書非常重要。
具體要怎么做呢?
在閱讀一本書之前,先問問自己:
我是想從這本書里獲得哪方面的知識?
或者是想解決哪個具體問題?拓寬自己的哪個維度?
還有,我打算花多長時間看完這本書?
換句話說,你在最開始的時候就需要清楚你讀這本書的程度。
是只需要讀到明白書里大體講了個啥就可以了嗎?
還是說想要從書里找到你需要的答案?
還是說就只是隨便讀讀,打發時間而已?像看故事小說那樣?
漫無目的的閱讀,就好比一個人都還沒計劃好去哪里,就匆匆忙忙的帶著行李出了門。
帶著目的去閱讀,會讓我們變被動為主動,注意力也會更加集中。
自然能夠輕而易舉的從書中快速找到對自己真正有用的信息,將書本知識效用最大化。
3.快速篩選
有了明確的閱讀目的,那當我們拿到一本書,怎么才知道這本書到底是不是我需要的呢?
值不值得我花時間讀呢?
那就需要進行一個初步篩選的步驟:
拿到一本書,先不要急著開讀,先看目錄。
花1-2分鐘的時間瀏覽目錄很有必要。
這樣可以快速了解這本書大致講述了哪些內容?
自己感興趣的部分在哪里?
符不符合我的“閱讀目的”?
如果翻開一本書的封面,光是看目錄就已經覺得目錄的內容都晦澀難懂?
那可以直接放下這本書了,因為避免無意義的閱讀也很重要。
只需要看目錄,做篩選,不需要深入閱讀。
通過篩選,最終再決定是否閱讀。
4.集中注意力,體驗心流的狀態
有了閱讀目的,也確定了這本書是值得一讀的,但還是會有其他問題會影響我們的閱讀。
什么問題呢?
回想一下,在讀一本書的時候你有沒有過這種體驗?
你人端坐在那里,眼睛也的確是在跟著書本上的字一行一行移動, 但是心思卻像夢游一樣,早就不知道飄到哪里去了……
等回過神來才發現,剛剛一個字兒也沒看進去……
“眼睛追逐著文字,心卻游離在了遠方”,說的就是這種狀態…
有時候甚至是打開一本書,看著看著瞌睡就來了…(所以不妨晚上睡前躺在床上捧一本書,可以有助于快速入眠噢……)
其實這些都是因為我們注意力不夠集中導致的。
那有什么辦法可以幫助我們集中注意力回到當下呢?
我參考的方法是:番茄工作法
這個方法非常實用,是由一個意大利人,弗朗西斯科?西里洛在1992年創立的。
他提出:每次只做一件事,將番茄時間設為25分鐘,專注,中途不做任何無關的事,直到番茄時鐘想起,然后停下,短暫休息5分鐘,每4個番茄時段,休息15分鐘,當然,時間可以自由設定。
總而言之,核心就是:一段時間只專注做一件事。
看著好像有點復雜哈,放在讀書這件事上,我是這么運用的:
在決定開始看書時,我會先在手機上定個鬧鐘,設定在25或30分鐘后響起(時間長短很隨意,根據自己實際情況定)
定好鬧鐘后,手機放在伸手拿不到的地方(以防自己會下意識拿起手機看,分散注意力)
然后全身心的投入進去,直到鬧鐘響起,開始休息。
利用休息時間,再去看手機信息,上廁所,喝水……
這樣操作起來是不是很簡單?而且越簡單的東西越有效。
雖然剛開始練習的時候,思想還是會時不時的游離,一會想去喝點水,一會兒想去看看有沒有手機信息…
通過一段時間的刻意練習,我現在已經可以把番茄鐘最長設置到40分鐘了
這既是一個集中注意力的方法,也是時間管理很有效的一個方法,大大提高閱讀效率。
當我們集中注意力做一件事的時候,常常會忘記時間的流逝,樂在其中。
這樣的感覺用心理學語言來講,就叫做“心流”的狀態。
5.讀書的目的是 用書
網上流傳這么一句話: 為什么我們看過很多書,也懂得了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我相信這是很多人的困惑和無奈。
但其實原因很簡單,道理,每個人都懂,卻不是誰都會去做。
書不是為了“讀完”的,讀書的最終目的是“用書”。
一本書,能夠找到其中兩三個點,運用在實際生活中, 讓它們在某個特定情況下發揮出價值,那這本書對我們來說才是有意義、有價值的。
具體要怎么“用書”呢?有三個辦法可以參考:
1. 分類整理讀書筆記 (見文章:如何做有效的讀書筆記?)
2.列出踐行清單
一本書,并不是以“看完”作為結點的。
書中有哪些信息對你啟發很大?當下就可以立馬去踐行的?
把他們列出來(不需要全部列舉出來,挑幾點現在最需要的就行)
針對每個踐行點,列舉出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具體要怎么做?
這樣你得到的就是一本書的踐行清單,書本的知識就能為你所用。
3.整合同主題信息并復盤成文章輸出(我現在做的其實就是這一步)
李笑來老師在《財富自由之路》這本書中談個人商業模式時講到:
如何將個人時間價值最大化?——同一份時間出售多次,次數越多越好。
將自己讀完的書,復盤成文章,發布到各個平臺,實際上就是一份時間出售多次。
對于現階段的我,雖然沒有“把作品變成實實在在的錢”。
但這也算是我的個人價值的一種體現。
如果我復盤的內容被一個恰好有這方面需求的人看見了,能夠對他有所啟發和幫助,那這就是我所收獲的價值。
在自我成長的同時還能給別人帶去有價值的東西,實在是太美好的一件事。
6.主題閱讀,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
讀書越多,越迷茫?
有的小伙伴會說,我讀了很多書,對喜歡的內容也做了復盤輸出。
但是當面對一個問題的時候,還是說不出個所以然?
甚至在閱讀的時候發現,同一個問題,不同的作者居然有截然不同的兩個觀念?
這時候我要怎么辦?
這都是因為我們還沒有構建起屬于自己的知識體系。
主題閱讀法,可以完美的解決這個問題。
什么是“主題閱讀法”呢?
顧名思義:就是指閱讀很多本相同主題的書籍。
具體操作可以是這樣:?
首先你需要給自己設定一個主題,主題越接近自己當下的需求,效果會越好。
就拿我自己來說,前段時間,孩子處在自我意識爆棚期,常常讓我頭疼,分分鐘就想原地爆炸。?
我知道這又是在提醒我該補充知識了,這時候我給自己設的閱讀主題就是“兒童心理健康教育”。
然后上網搜索相關書籍推薦(我一般是借助豆瓣評分,大v推薦,一般都不會踩坑)
同樣的主題,選擇不同的作者,一次性買回來4-5本,對這個主題進行集中閱讀。?
讀完后你會發現,對于同一個問題,不同作者的看法都差不多,大體就是那個意思。
那說明這個就是我要找的核心問題的答案了。 按著這個走,基本不會太跑偏。? ?
總結一下,主題閱讀的核心就是:
你需要根據自己需求先設定一個主題。
而這個主題越是個人化,對自己來說就越實用。
然后選擇同主題的書,進行集中的輸入。
我們之所以面對一個問題,沒有自己的觀點和立場。
其實就是自身缺乏對這個主題的全面了解。
通過主題閱讀法,可以學習到不同作者對同一主題的觀點,快速拓寬我們的認知。
從而使自己對主題問題形成獨有的見解。
另外,對同一個問題,難免會遇到不同作者有不同的看法,甚至是完全相反的看法。
這時候,我們不需要感到矛盾,也不需要以誰的觀點為導向。
因為你已經掌握了對這個主題的多維度了解,你完全可以構建屬于你自己的觀點。
而這,我覺得也正是閱讀帶給我們真正意義所在。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
如果說“行萬里路”是與天地對話,與眾生對話,
那讀書就是與自己心靈的對話。
愿我們都能通過閱讀,豐富靈魂,找到自己,成為自己。
關于閱讀,如果你也有一些有效實用的心得技巧,歡迎評論區交流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