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已經是耄耋之年,她耳不聾眼不花,滿嘴假牙吃嘛嘛香,從十幾歲開始到現在,每天飯前飯后都要吸一袋煙,銅鍋銅嘴長桿的煙袋和玉石煙灰缸就擺在茶幾上,隨吸隨取,一輩子就這點愛好。都這歲數了,大家都不勸她,一切隨她高興。
俗話說:飯后一袋煙賽過活神仙!看著他老人家嘴含煙袋嘴,微閉眼睛,只見煙袋鍋里星火閃耀,一股青煙從口中徐徐吐出,立刻氣定神閑。母親的抽煙是有淵源的,姥姥就吸了一輩子煙,也是一桿短煙袋,一個柳編的煙袋簸了常年放在床上,平時自己抽,來人大家圍在一起抽,煙葉是自己種的,再摻上部分頃秸葉,曬干揉碎,就是上好的煙了。據說抽這樣的煙不上火,不起痰。
姥姥三兒兩女一共五個孩子,老大老二是男孩,孩子小時,全靠她一人做針線活。白天還要推碾子套磨做飯,有時正忙時,想抽煙了,舍不得放下手里的活,就讓母親先把煙袋點燃了,再遞到她嘴里。慢慢的母親也就會抽煙了。
母親排行老三,又是女孩,看弟弟帶妹妹的的活就落在她身上了,到了上學年齡,也沒讓她上學,母親渴望進學堂,經常背著妹妹到學堂附近,聽學生們朗朗的讀書聲。同學們放了學做作業,有不會的還問母親。
母親從小就學會了扒花繡朵,紅石榴的繡鞋,鴛鴦枕頭,盤扣的旗袍,滾邊的夾襖。都做的針腳細膩整齊,完全繼承了姥姥的手藝。直到現在還保留著,年輕時繡花用的撐子,紙樣子。
結婚后,把一身的手藝帶到了婆家,奶奶要好,看不上其他媳婦做的針線活,四季衣服和鞋襪也都是母親做。奶奶出身大家主,見過世面,從小也是綾羅綢緞加身,穿衣吃飯講究。他覺得穿著母親做的針線活出去,在親朋好友面前,有面子有身份。那時,誰家娶了一個會做針線活的媳婦,是很有面子的,也代表了家庭實力,門當戶對在當時也很時興。母親除了給婆婆做,還給姑姐家孩子做針線活,為了不耽誤白天的地里活,往往是挑燈夜戰,在黃豆粒大的煤油燈下,一針一線細細縫制。
母親不光針線活做得好,做飯也講究。包的餃子大餡薄邊不帶褶,貼的餅子沒有手指頭印。特別是過年蒸上供的花糕,沒人能比,深的婆婆歡心。
現在母親年事已高,步履蹣跚,手無束雞之力,夾菜時手都顫抖,到了頤養天年的時候了。常言道:養兒防老。這話一點都不假,人到這個時候才用人呢!
我們也是上行下效,繼承了老一輩人的傳統,盡心盡力服侍,吃飯是葷素結合,盡量將飯做的有滋有味,不讓母親吃剩飯剩菜。老人和小孩一樣,愛吃的多吃,不愛吃的少吃,為了母親健康長壽,就要用心服侍。變著花樣做著吃。母親最愛吃玉米面蘿卜餡菜團子和拌茄泥。餃子面條也是隔三差五的換著樣做著吃。
老人精神方面也很重要,生活安定,兒女孝順是長壽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