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我第一次了解柴靜,走進柴靜,就是憑借這本書。關于沸沸揚揚的紀錄片《穹頂之下》,我認識了這個勇敢的女人。對于《看見》這本書,我想我了解了一點關于這個勇敢女人的一路上的故事。
? 對于讀者而言,這是一本柴靜在記者這條路上的這么多年來的所見所聞,是一部她成長的紀錄片。讀完了這本書,并非有多么大的感慨,卻被這背后事實的力量所的震憾,也為這個柔弱的女子而欽佩。從她步入央視以后,注定有不平凡的故事。我們很難從一個普通人的角度去站在記者的立場去思考,去回答。她們不只是要找出真相,更要挖掘真相;我們很難不帶著情緒去看待事情的公正,甚至有時候把矛頭指向了面對鏡頭的記者。
? 關于藥家鑫的案件,相信很多人記憶猶新。從其中的一章節,我才明白事件的來龍去脈。相信不是一個人殘忍地將另一個殺害這么簡單的故事。我知道了藥家鑫童年是不幸的,他的父親對他是過份的嚴厲,“除了無休止練琴外,我看不到任何人生希望。”他之后沉迷于網癮,打游戲,逃學。父親將他關下居民樓地下室,除了上學,吃住都在那里。后來,據他父親所說,他的網癮就這樣好了,這在我們曾經的同齡人看來,是不可思議的,而藥家鑫沒有反抗,這也是不可思議的。可能在他父親眼里,他是一個好孩子。中學時藥家鑫拿著法制課本,向他投訴父親壓迫管制他。這可能是他唯一一次的反抗,他只是嘗試著改變這一切,可是沒有用。我仿佛能體會到那種失落與不被理解,像溫水煮青蛙做最后的掙扎。家鑫是自卑的。
? 從旁觀者的角度,我看見了事情的“真相”。結果并非是一個殺人犯的死去讓大家皆大歡喜,而是兩個人的離開留給大多數人的沉默。
? 《雙城的創傷》,小姑娘的友誼以及悲劇貫穿了幾朵花一樣的人生。從小孩子的角度,也許不是小孩了,他們也開始對生命與友誼有了自己的理解。對他們而言,什么是重要的?生命或者友誼,自尊還是理解?對于含苞待放的生命卻被早早地扼殺,彩虹的美麗卻消失在蔚藍的天空,我無能為力。我尊重她們的友誼,尊重她們的理解。“死亡并不可怕,那是另一個世界。“她們彼此懂得,她們彼此傷心。
? 記者是負責陳述事情的真相,而非發表評論。
? 柴靜為我們展現了她職業人生中的一個個場景。我們就像坐在時而緩慢,時而急促的列車上,窗外的風景一幕幕地流失于眼前。我們用眼去看,用心去看,有你看見的,也有你看不見的。以《看見》為題,是對這過去的一切最好的回顧。
? 作為一名記者,她是受爭議的。但往往真相是受爭議的,公正也是受爭議的。一枚硬幣有三個面這個事實也是受爭議的。既然有人喜歡,那就有人反對,你向前走的時候,總會有人逆著來。只要不相碰,各自相安無事,如若不然,可能會有思想的火花碰撞。在行走的道路上,大家各自不安,而思想的本質就是不安。
201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