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看到一條微博。
有網友說,他們單位的一位單身女同事,上周末在家暈倒了,隔了一兩天才被發現。
這個「被發現」還是純屬巧合。她約了朋友周日見面,對方聯系不上她,就去她家里撬了門鎖。最后診斷出是腦炎,差點就沒命了。
下面的評論里都在高呼「如果你們死活都聯系不上我,歡迎上門撬鎖」,甚至有人提出,為了防止這種情況的發生,要成立空巢青年互助會。
要是你問十年前的20歲的青年最怕什么。大概是工資不漲、隔日下崗……總之,都是些關乎事業前途和柴米油鹽的事。
再問問現在的20多歲的年輕人最怕什么,「怕死」居然可以高居榜單之上。
隨著經濟水平的提升、婚戀時間的推遲,在外獨居早已經司空見慣。
前人理直氣壯地說自己是八點鐘的太陽,再怎么陰霾天也是九點多的太陽。
今人憂心忡忡地看看自己,是不是落日都尚未可知。
城市空巢青年,不得不開始思索:我們如何自助和互助?
【拿命換錢的我們,換來了什么?】
從邁進20歲的第一天開始,就有長輩一直在對我說,這是人生最重要的十年,一定要顧好啊。
所以我特別盡力地“顧”:工作效率不行,那就自行拉長工作的時間;領導安排來不屬于我的工作,我一擔子挑起說這是歷練,對于每個機會照單全收。
工作忙的時候胃口不好,就靠外賣續著命。到了晚上,涂著越來越貴的保養品,熬越來越長的夜。
「我身邊所有20多歲的人都是這樣。」我這樣告訴自己。
直到某天晚上腦血管痙攣,太陽穴突突突地跳。那種格外清醒又鈍痛的感覺一瞬間傳遍全身。
熬夜的傷害如同鐵杵磨針,它潛伏在你的身體里,而你永遠都不知道它會在什么時候爆發。
如果不改變,就需要面對最悲哀的可能:拿命換錢的我們,可能都等不到那錢換命的那一天。
【除了肉體活命,還需要心靈活命】
朋友阿熊說,在這個鐵皮鋼筋的城市里,沒點社交真的活不下去。
社交是為了活命,在城市空巢青年中見多了。不止為肉體活命,還為心靈活命。
阿熊負責接待客戶,每天熟讀接線三字經“是的,明白了,好的”。擱下電話也不敢大聲數落,怕被同事佐證為工作能力不佳。
在這個城市里,誰不活得像個金剛女孩、金剛男孩,偶爾枯了萎了還要小心翼翼地避人耳目。
找愛人要考慮太多,跳板期,每個人的未來都懸在半空中。未來幾年何去何從尚未知,誰也不想浪費時間玩“虧欠不虧欠”的游戲。
更愿意玩在線狼人殺“看到誰不開心就刀誰”,或者做人民幣玩家泄憤追著敵方砍。
對愛人的依賴度降低,反而對情緒上互相獨立的朋友需求更高。
【“疲勞式休息”=無效休息】
我不知道多少人和我一樣,用過唯一健康的休息方式是睡覺。但睡覺作為必需的休息方式,是遠遠不夠的。
我們需要運動讓血管保持彈性,才不會有腦血管痙攣這類的問題,最終導致腦出血或是猝死。
以前的人口中的“休息”,是發呆,是聚眾打牌,是搬一張板凳在門口侃大山。
而現在我們的休息,是酗酒、玩手機、窩在沙發上兩眼盯著電腦屏幕。
這些我自以為舒服的休息方式其實都是“疲勞式休息”。尋求一種精神上的疏解,反而給身體增加了更大的負擔。
但也嘗試過所謂的健康式休息,健身、爬山、做家事。但拒絕不了飯局,也覺得三天后就跟不上同事們討論的熱點了,好像和世界脫節。
當病態工作和疲勞休息承包了城市空巢青年的生活。
你以為這些城市空巢青年不愛惜自己,其實「最不敢死」恰恰是這一群人。每個人都清楚自己將成為遠在家鄉的父母唯一的依靠。
我的同齡人都開始急著“買保險”。甚至于不惜風險買外幣保險。
于是,我身邊已經開始有朋友開始踐行一種隱形的「空巢青年互助」。
她們拉了個微信小群,群里互相留了電話,互相擁有附近人的鑰匙。偶爾也會在朋友圈曬聊天記錄證明感情,“證明自己兩個人之間強大的聯系”。
每日打卡早起的互相監督,順便規范彼此的生活節奏。每周由專人歸納成表格,便于統計執行情況。
曾在網上看過一條新聞,兩個耄耋老人每天晚上都會和她的閨蜜互發一個笑臉表情,以確保對方還活著。
在城市里,一群青年做著同樣的事情,每天早上在微信群里互相打招呼“歪?你還活著嗎?”
但愿數以萬計離開家鄉的空巢青年,能一邊自助,一邊互助,找到和新世界和平相處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