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聽一本書《理查德·費曼傳》
關于作者
本書作者勞倫斯·克勞斯是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物理學家,曾出版過《無中生有的宇宙》《星際迷航里的物理學》等科普作品。費曼的傳記有很多,但是大多沒有詳細描述他的科學成就。在這本書里,克勞斯很好地把費曼的生平和他的物理思想結合在一起,更加全面地描繪了這位著名物理學家的生平。
以前的港劇里有一句經典臺詞:做人最要緊的就是開心,對吧?我估計這句話也是費曼的座右銘,所以但凡是讓自己覺得開心,覺得有意思的事情,他就一定會充滿熱情地去嘗試。
費曼對自己人生準則的執著,他固執地堅持要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做事情。你也可以永遠堅持當一個小孩,可以選擇以自己喜歡的方式生活。他告訴我們,世界上真的可以有人從小到大,直到功成名就,永遠都保持著一顆單純的赤子之心。
費曼獨一無二的性格。當然,費曼這么受人尊敬,除了性格,還有他獨特的思考方法,以及由此產生的獨特的物理思想。
當一個人從家出發到學校的時候,他并沒有沿著某一條路線前進,而是同時沿著宇宙時空里所有可能的路徑前進,任何一條路線只要起點在家,終點在學校,他在上學的過程中就都要走一遍。這個就叫“路徑積分”,也就是當一個電子在運動的時候,它其實是把所有可能的路徑都遍歷了一次。
看問題的角度:一個地方如果看上去是空的話,那不是因為沒有人在那里。恰恰相反,那是因為有兩個“相反的人”同時存在那里,所以互相抵消了,我們才看不到。
這就是費曼高明的地方,他有一種非常深刻的物理直覺,可以跳過繁瑣的數學推算,直接把握事情的本質,不管這種本質有多匪夷所思。
費曼思考問題的顯著特點:形象化,抓本質。也正因為此,他才得以跳出固定的思維框架,提出了許多非常富有創意的想法。除了路徑積分之外,他還發明了著名的“費曼圖”,用非常直觀圖表來表示粒子間的相互作用,極大地方便了后來的研究者。看費曼的書和文章往往令人賞心悅目,從來沒有讀不下去的感覺,這跟他的這個特點也是息息相關的。
現在教育的一個突出問題,就是很難培養出學生的“創造性”。什么叫形象化?好比前面說的摩擦發光,費曼說,如果教材上換一種寫法:“在黑暗里,我們拿起一把鉗子,用力打在一塊方糖上面,這時候,你會看到一絲藍色的光。沒有人知道這是為什么,但這就是摩擦發光。”你這樣寫,學生就有了一種直觀的體驗,甚至可能有人回家后就親自去做這個實驗,從而得到一次和大自然相遇的美妙體驗。這遠遠好過用一堆字去解釋另一堆字。
“費曼學習方法”,他的建議是:每當你學習了一個知識,你就給自己分配一個假想的任務:假如我是老師的話,我應該怎么把這個知識教給一個門外漢?很明顯,你不可能簡單地把教科書背一遍,而需要用自己的語言把這個問題重新解釋清楚,然后再用形象的方式給別人講出來。費曼說,如果你能做到這一點,那就說明你確實吃透了這個知識。
費曼說,父親小時候給自己講的那些事情,其實有很多細節是不夠準確的,但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正是父親的引導,使得費曼始終保持著對科學、對自然的好奇和熱愛,并為此奮斗了終生,這遠比記住一千條“嚴謹”的知識要重要得多。
總結一下內容。
首先,費曼是一個具有獨特人格魅力的物理學家,他的一生始終保持著孩子般的天真,以幽默和惡搞的方式追求著自己所熱愛的生活,這使他成為歷史上最受大眾熱愛的科學家之一。
費曼堅持形象化,抓本質的思維方式,并創造出了許多獨一無二的科學想法。從他成長的過程中,我們或許可以學到一些經驗。其實每一個孩子都曾經或多或少,對這個世界抱有深深的好奇,但為什么在長大以后,極少人還能像費曼這樣,保持著赤子之心不曾改變?或許,身為大人的我們,有時候也應該思考一下我們的教育方式。最后,希望今天的小費曼們能夠快樂地長大,他們仰望星空的眼睛,不會因為現實的引力被永遠拉回到地面上來。
個人感悟:很重要的創造力,成人和孩子都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