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精進:如何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
【作者】采銅
【篇目】P14—P49
【收獲】一早,又抱著第一章啃起來,又有了不一樣的感受。
一、把時間花在值得做的事情上
如何評判什么是值得做的事情?書中提到了兩個標準:一、收益值:做一件事情帶來的收益的大小,比如情感,身體,物質層面等獲得的收益。二、收益半衰期:是這項收益隨著時間衰減的速度。收益半衰期越長,影響越持久。根據這兩個標準,可以劃分為四個緯度:
①高收益,長半衰期:例如找到真愛、學會一種有效的思維方式、見牛人等。
②高收益,短半衰期:買一件當季流行衣服、玩手機、打游戲、吃吃喝喝的聚會等。
③低收益,長半衰期:練1小時書法、背誦兩三首古詩、認真回復朋友郵件等。
④低收益,短半衰期:漫無目的地刷微博,朋友圈等。
自我反思:這四個緯度,其實多多少少我都會涉及一些。只不過之前的玩手機啊,看綜藝啊,刷微信朋友圈啊這些短半衰期的事情干得比較多。那我這就典型地屬于沒有把時間花在有價值的事情上?,F在加入讀書營了,讀書學習這種長半衰期的事情做的多了,更加覺得不能再辜負有限的人生了!作者在書中也著重強調要把時間花在長半衰期事情上。大家一起想想自己是不是這么做的呢?
我們都能感受到現在的社會節奏有多快,碎片化和功利性的特點也越來越明顯。那我們身處這樣的環境中,我們就必須要克服兩個無能!一個是選擇無能,一個是執行無能。
自我反思:這兩個無能我深有體會。選擇無能,讓我想起了一種病叫“選擇恐懼癥”。我思辨能力真的算差的。小到兩本書怎么選,今天吃什么菜怎么定,大到未來方向怎么決定,我常常感到很糾結,很無能為力。對于執行無能,社會上患病最多的“拖延癥”就是這樣得來的!明明知道一件事情很重要,必須去做,可自己就是一直拖拖拖,遲遲不行動。Why?從自身找原因,是自己沒有足夠的勇氣和動力跳出舒適圈;從外部環境看,還是沒把自己“逼”到“絕境”?,F在有讀書營一群老鐵小皮鞭的抽打,我小步伐走得快多了!我們都知道,只有自己下定決心改變,一切皆有可能!除此之外毫無辦法!
三、為什么時間永遠不夠用?
其實正是我們對于時間利用的無力感,所以現在市面上出現了很多時間管理的書籍或者小技巧。做好時間管理,不可置疑地對我們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業績有一定的幫助。
可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和我一樣的感受?即使我工作完成下班了,我依然會覺得成就感沒有那么大,反而內心還會覺得自己還有很多事情沒做,從而感到很焦慮。仔細結合作者的話反思了下,原來我是一直把自己代入到快的節奏中,沒有做好“快”與“慢”的切換!
“快”與“慢”自由切換!工作要快,但生活要慢!
對于處理工作越快越好!比如寫報告,寫總結,處理工作郵件等,越快,你就越有成就感。但對于生活,我們是“過生活”而不是“趕生活”!比如陪愛人陪孩子,看書,散步,自我反思等,越慢越專注,你就越享受越幸福。
除了“快”與“慢”地靈活自由切換外,我們還要注意一個詞:深度
其實文中講時間的深度,主要是指我們的休閑娛樂上。我們要多追求能使我們獲得高質量的休閑滿足。那就是要我們找到并保持至少一項長期的業余愛好。比如閱讀、運動、寫作等。讓這樣的愛好在時間的深度和長度中慢慢成長,可能會得到始料未及的成就。另外我們要自覺地減少被動式的休閑或者說是低質量的休閑,比如看電視,打游戲等。
總結:第一章作者講了三個方面:一、對待時間的態度:鄭重,選擇不同的時間視角;二、把時間花在有價值的事情上:多做長半衰期的事情;三、解決時間不夠用的難題:“快”與“慢”自由切換,注重業余愛好的深度。
以上是個人對本書第一章的一些感悟,希望與一起讀本書的老鐵們一起交流碰撞!